同性恋是否有基因参与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说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基因参与的。只不过对于哪些基因具体影响了人类的性取向,目前科学界还没有明确的答案。部分研究报告显示,同性恋具有母系遗传偏向,一些男同性恋的母系亲属中存在男同性恋的概率高于一般水平。因此,科学家推测在X染色体上有与性取向相关的基因,并最终将其局限到X染色体上的一个小区域(Xq28)。之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几个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基因,但是尚未能确认这些基因与同性恋直接相关。
同性恋虽然有基因的参与,但还不能说基因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为不能排除环境的影响。例如,有统计结果显示,监狱和军队环境中就会产生较多的同性恋现象。由于环境因素的不可控性,对这方面的研究迄今还很难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所以进展缓慢。
图. 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基因 图/princetoninnovation.org
通过一定的外界手段可以影响性取向,比如注射激素。注射激素不仅仅能够改变性取向,还会影响与性相关的一些形态特征。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从根本上转变性取向的一种可行的手段。通过对同性恋相关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也提出了通过基因药物或基因治疗的方式彻底改变性取向,但这种设想还仅仅是处于理论阶段。
目前,虽然美国心理学会和精神病学协会发表了声明称同性恋不是疾病或精神类疾病,但社会上很多人对同性恋仍存在偏见。这使得不少同性恋迫于社会压力刻意隐藏,生活在痛苦与挣扎之中。近年来,在青少年中还出现了“伪同性恋”的现象。一些非同性恋的青少年在叛逆期因为一时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出现了偏好异性装扮、与同性间过于密切等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良的社会风气、过于开放的网络环境、缺少家庭关爱以及同学之间的跟风行为等等。这可能会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6年第10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