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利普:中国古生物学的领路者(上)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葛利普:中国古生物学的领路者(上)

孙天任  发表于 2018年05月28日

祖籍在德国,成名于美国,最终魂归中国。阿马多伊斯·威廉·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跨越浩淼的太平洋,从美洲大陆来到了亚欧大陆的最东端,成为当时少见的选择中国作为职业重心的西方科学家。他一生著述约300种,涉及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大地构造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沉积矿产学等诸多领域,被视为地质学百科全书式的专家,甚而获誉现代沉积学与地层学之父,以及中国地质学与古生物学之父。但他又因为动荡的时局而命途多舛,晚年甚至逢难被关入集中营。无论如何,他对中国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的卓越贡献,不应为人们所淡忘。

201610p99_f1.jpg

图1. 斯文·赫定绘制的葛利普肖像素描

 


苦求学

1870年,葛利普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德裔家庭。因家境贫寒,15岁时就去了订书店做学徒,在晚上到夜校学习。他对植物和矿物极感兴趣,余暇都用来采集制作标本。他从麻省理工学院克罗斯贝(Crosby)处学习矿物学函授课程,因优异的成绩得到克罗斯贝的赞赏,被介绍到波士顿自然历史学会工作。在学会工作期间,他出色的工作获得学会博物馆馆长海特(Hyatt)的推荐,得以在189020岁之际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旁听生,并在第二年被破格录取为正式学生,同时担任地质系的学生助理来半工半读。毕业后,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地质系的奖学金,陆续攻读了哈佛大学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1901年,葛利普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就任古生物学讲师,1902年升任副教授,1906年升任教授。他在美国主要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的。如集北美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大成的《北美标准化石》(North American index fossils),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地质学总结《地层学原理》(Principles of Stratigraphy)等,这些辉煌的著作为他日后带来了现代沉积学与地层学之父的美誉。此外,他还撰写了经典教材《地质学教程》(Textbook of Geology),并在沉积矿产和古生态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见解。

但到了1919年,学术上正值巅峰的葛利普却已在哥伦比亚大学难以为继。这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期,美国选择中立,但国内倾向协约国(英法俄)和同盟国(德奥土)的两派已是争论激烈,作为德裔的葛利普自然倾向于同盟国。但随着美国加入协约国,国内的反德风潮甚嚣尘上,他的言论也为舆论所不容。同时他喜用德语讲授德国科学进展,而战争爆发后,大学禁止在课堂上使用德语。如此种种,使得葛利普在美国已是无处容身。

 

勤开创

1919年也是巴黎和会召开和五四运动随之爆发的日子,当时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响应民众的呼声前往巴黎,支持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屈辱的和约上签字。会后,丁文江前往美洲,为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和地质调查所寻找急缺的古生物学人才,辗转联系到了身处困境的葛利普,双方一拍即合。于是,50岁的葛利普辞别故园与妻女,于1920年来到中国,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和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

当时的中国地质学,虽然已有了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开拓者,但其研究和教学都不成体系,而古生物学更可以说只有西方探险家的零散成果。葛利普与同期归国的李四光的加盟,使得北京大学和地质调查所成为了中国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的中心。1922年,葛利普参与创立了中国地质学会,发刊《中国地质学会志》。同年,协助创办和编辑了《中国古生物志》,并撰写了《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Ordovician Fossils of North China)《中国古生代珊瑚化石》(Palaeozoic Corals of China)在内的7种,使得中国古生物学在很短时间内就具有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在地层学方面,他著述的《中国地层》(Stratigraphy of China)和编制的《亚洲古地理图》(Palaeogeographicmaps of Asia)是当时对中国乃至亚洲地质历史最完善的总结。他对前寒武系震旦系的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在他命名的“热河动物群”中,如今发现了从恐龙到鸟类的完整演化序列,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心。他确立“长兴灰岩”如今成为了古生代二叠纪与中生代三叠纪的全球界线层型(金钉子)所在地层,古生代最晚的一段时期被命名为“长兴期”。

此外,葛利普注重用演化的观点看待生物的更替和构造的变迁,作有《回顾达尔文学说60年》(Sixty Years of Darwinism),提出用脉动论和极控论来解释全球大地构造,其中对联合古陆及其解体、全球范围内海侵海退旋回的阐述和现代板块学说颇有相合之处。

对葛利普在中国的成就,李四光曾评价道:“我国地质,初具雏形,提之携之,赖公有成。”杨钟健认为,葛利普来华后,“中国乃开始走上古生物学发展之途”。

201610p99_f2.jpg

图2.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


 

育弟子

在研究工作之外,葛利普用力最深的就是培养中国的地质学与古生物学人才。他身为北大唯一的古生物学教授,需要负责教授古生物学、地史学、欧美地质比较学,甚至时而负责普通生物学,一学期通常要开45门课。课程或以其著作为教材,或由他亲自编写讲义。他身患风湿病,双脚肿胀难行,需要借助拐杖或者轮椅才能行动,但他总是准时上课,风雨无阻。他常激励他的学生们:“不要老落在岛国日本的后面”,“在你们的国家里,你们是发展这门科学的先锋。它的发展取决于你们的工作,你们是否给正在建设的大厦增添经得起风雨的砖石?”“将来在你们的国家里,科学的大厦一定会耸立起来的。”而他的弟子们也没有让他失望,其中多人成为我国古生物学的骄子,包括孙云铸、赵亚曾、田奇镌、俞建章、乐森璕、许杰、斯行健、陈旭、尹赞勋、黄汲清、朱森、盛莘夫、王钰、卢衍豪、秉志、赵金科、计荣森等。据统计,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有19个年级的学生听过葛利普的课,其中出了2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包括11名古生物学的院士。

葛利普最为学生的成就而感到高兴,当孙云铸撰写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Contributions to the Cambrian Fauna of North China)出版时,他特意在家中举办集会,庆祝中国人的第一本古生物学专著。在前25本中国科学家撰写的《中国古生物志》中,有19本是葛利普的学生写就的。丁文江回忆道:“当他(葛利普)的学生中有一人成功地证明他假说中的一些错误时,他总比别人还要高兴,并正直地表示,一个教师最大的愉快,就是他的错误被他的学生改正。”例如,葛利普曾经认为中国北方的含煤地层本溪组和太原组属于下石炭统,而赵亚曾通过精细研究其中的腕足动物群,对比俄国石炭纪中晚期地层的腕足动物群,并结合李四光擅长的类动物群研究,提出本溪组和太原组当属于上石炭统,华北下石炭统缺失的论断。得意弟子和老师数度交锋,最终以老师在事实面前低头告终。葛利普说:“在我们许多地层对比的讨论中,我彻底地了解到,如何高度评价他(赵亚曾)作为一个观察者的才能,以及他对大量观察的严密分析”。翁文灏也回忆道:“赵君学绩在国内知之者或不多,然在世界古生物学者中固已称翘楚,见重一时矣。其师葛利普先生来中国后,造就古生物学人才不少,而研究贡献质量并富者,葛先生论及时于赵君常首屈一指,视为最可爱重之青年。”

然而不幸的是,被视为地质调查所接班人的赵亚曾,却在考察西南地质之时,于云南昭通被土匪杀害了。葛利普极为痛悼,悼文写道:“科学界顿失去一最诚恳最有望之同志,中国丧失其一未来之领导者,吾辈—其友若师—失去一益友而少他山之助,而尤以中国之损失为最大。”并把赵亚曾的稚子借到家中暂住,待之如孙。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6年第10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