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遥感(1)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天地遥感(1)

撰文/方 晨  发表于 2018年05月28日

2013年5月24日,中科院遥感地球所三亚卫星接收站正式揭牌,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直接获取能力首次伸展到了南部海疆。三亚卫星接收站与北京密云、新疆喀什的卫星接收站一起,形成了接收国内外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公共服务平台。

什么是遥感?

1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尝试着从高空用相机拍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每当人类飞得更高,总不忘在新的高度用影像记录下地球的模样。1858年,法国人纳达尔(Nadar)驾驶气球在巴黎上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航空照片。50年后的1909年,美国的莱特(Wright)兄弟完成了首次驾驶载人动力飞机自由飞行后没几年,就带着一位摄影师飞上天,拍摄了第一卷从飞机上摄制的影像。再一个50年后的1960年,刚刚成立两年的美国宇航局(NASA)利用气象卫星TIROS-1拍摄了第一张地球的卫星照片。这些,其实就是最早的遥感。从第一张卫星遥感图片到现在,又是50多年过去了,遥感技术的现状如何?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的牛铮研究员介绍说:“遥感,就是从一定的距离外,在不发生接触的情况下对某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记录、测量和分析。其实,当我们从一个地方走过,我们眼睛、鼻子和耳朵就一直通过看、闻和听不停地搜集着周围的各种信息,对我们所处的环境做出分析判断。”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非常灵敏而智能的遥感能力。本文所说的遥感技术,还要狭义一些,主要是指利用电磁波信号进行的遥感(例如前面所说的照相),而不包括味道和声音等。

遥感主要分为航天(以卫星为主)遥感和航空遥感。遥感卫星地面站就是用于接收卫星下传的遥感数据。

从卫星携带的传感器来看,20世纪6070年代,对地观测卫星携带的传感器以光学相机为主,1970年后开始出现少量的多光谱传感器。80年代主要以测量大气温度、湿度和化学成分的传感器为主。90年代是全球卫星传感器快速发展的阶段,降水和云廓线、地球辐射能量、海色测量、高空间分辨率光学成像、成像雷达等新型传感器不断出现。进入21世纪后,传感器的类型更为多样化,一些新型的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开始服务于空间对地观测,空间对地观测形成了以成像光谱技术、成像雷达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对地观测技术体系。

 

遥感卫星地面站

遥感卫星实施观测后,需要将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传送到地面以供使用。遥感卫星地面站的作用就是通过具有一定性能的天线及相关设备,将卫星向地面发送的数据准确接收和记录下来。此外,地面站还要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提取相关的信息,以供各行各业使用。

由于卫星遥感获取的数据量很大,而卫星上无法携带大型的存储设备,所以大多数卫星都是在扫描的同时就将数据发送下来,并不在卫星上存储。卫星基本上都是垂直向下对地面进行扫描的,运行到哪里就扫描到哪里。如果卫星即时发送的数据没有被接收,那么这些数据也就作废了。

198612月,以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卡特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为基础,我国在京郊密云建成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由于卫星天线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数据是直线传播的,因此对于一个位于某一高度的卫星,在地面上可以“看见”它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密云站的接收范围圈,就表示只有当一颗卫星位于这个圆圈内时,密云站才可以接收到它下传的数据。

我国幅员辽阔,仅仅一个密云站无法接收覆盖全国的观测数据。因此又先后在我国最西部的喀什和最南部的三亚建设了新的接收站,尽可能地扩大接收圈的覆盖范围,具备了覆盖全国及亚洲70%面积的接收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在东北和西南再各建一个接收站。

从卫星接收站覆盖圈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接收站的接收区域有些是重叠的。当卫星经过两个接收站覆盖圈的重叠部分时,其所下传的数据可以由任何一个站接收,结果是一样的。当卫星只经过某一个站的覆盖圈时,就只有该站可以接收卫星下传的数据了。

接收数据时,首先要依据卫星轨道参数,预报出卫星轨道的位置。在卫星接收时间到来时,天线控制单元按照事先预报的卫星位置,控制天线跟踪卫星。天线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后,系统就转入自动跟踪,接收和记录卫星数据。

将地面站所接收到的卫星数据经过处理后,交给各行各业的应用部门使用,这被称为数据的分发。目前世界上遥感卫星数据的分发形式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是将数据免费、公开(如通过互联网)对外公布,任何人(或得到授权的人)都可以自由获取并使用。目前这类开放共享的数据主要是一些中等分辨率(如30米)的数据。第二种是商业化分发,即通过付费购买数据。这类数据通常分辨率较高(如几米或1米以内)。

我国的地面站目前接收的中国遥感卫星有:环境减灾卫星系列、资源一号02C卫星、资源三号卫星、实践九号卫星、高分一号卫星等;接收的国外遥感卫星有:加拿大RADARSAT-1/2、法国SPOT-5、泰国THEOS、美国LANDSAT-8等。

这些卫星可以分为两大类:光学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光学卫星就类似于在高空使用光学相机拍照,获得的图像接近于我们常见的照片,比较直观;但这类卫星易受天气影响,阴雨云雾天气以及夜晚都会严重影响卫星数据的质量。雷达卫星基本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全天候成像(除了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但在数据使用方面需要更专业的技术和知识。

 

20130842天地遥感-上.jpg

北京密云站1986年建成,建有我国第一套引进的数据接收系统,以及我国中口径第一套国产化数据接收系统,数据接收范围可以覆盖全国面积的80%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8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