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是怎么做出来的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材料 • 化学

美味是怎么做出来的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28日

烹饪并不简单。拿肉的烹饪来说,大家可能听说过“加热过度,肉就会变硬”,但也有人说“小火慢炖,肉才软烂”。那么,到底是充分加热好呢,还是不充分加热好呢?下面,就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烹饪,以及烹饪中最重要的环节—加热吧。

在不擅长烹饪的人眼中,烹饪高手有些像魔法师,很平常的食物,在他们手中转眼间就能变成一盘盘美味。很显然,他们并没有使用魔法,只不过在他们的烹饪方式中,蕴藏着一些科学的秘密。

烹饪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食物进行某种处理,食物就会发生相应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如何理解这种科学规律,进而在烹饪中巧妙利用呢?

其实,烹饪本来就和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没有任何区别。所谓“实验室里做实验”,是指只要具备相同条件,无论谁、无论做多少次都可以“重现”某种结果的实验。烹饪也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因此,如果我们巧妙利用这些规律,那么即使不能成为挥洒自如的烹饪高手,也可以中规中矩地“重现”菜肴的美味。

 

烹饪的目的:安全、美味、易于食用

烹饪的目的主要有三点。

首先,要确保食物的安全性。

在自然界中,对人体有毒的物质很多。不过也有一些食物,只要把有毒部分去除或通过加热消除毒性,就仍然可以食用。此外,食物久置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细菌,其中有些对人体有害,而有的食物中还可能有寄生虫。然而,通过加热就能彻底消灭细菌和寄生虫,使食物更加安全。

其次,烹饪可以使食物的味道和香气变得更好。

第三,烹饪可以使食物转变成为更易于食用或者易于消化的状态。

 

“好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在进入具体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确认一下,我们所感受到的“好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决定食物是否好吃的重要因素,就是味道。味道主要靠舌头来感知(味觉)。观察舌头的表面,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粗糙的突起。在这些突起中,就有着被称为“味蕾”的“味觉感受器”。当味蕾接触到特定的物质时,就会发生相应的反应,由此产生的信号经由“味觉神经”传往大脑,我们就感知到味道了。

现在,被定义为“基本味道”的,是“甜味”、“鲜味”、“咸味”、“酸味”和“苦味”。这五种基本味道互相组合,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味道。

甜味主要是由葡萄糖等糖类引起的味道。这些糖类构成了生命的能量之源。鲜味是由谷氨酸之类的氨基酸所引起的味道。氨基酸是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也是身体内各种蛋白质的组成材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咸味是由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所引起的味道。生物为了维持生命,体内的钠的浓度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甜味、鲜味、咸味,由于基本与人体所必需的物质相对应,所以是我们生来就喜好的味道。

而酸味是与醋酸、乳酸、柠檬酸等对人体有益的酸相对应的味道,同时,也会使人联想到食物腐败的味道。基本上来说,苦味是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信号。

在烹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引起味觉的物质从食物中提取出,或者作为调味料加入其中,以调出某种整体的味道。

在所谓的“好吃”当中,味道固然重要,除此之外,其他的感觉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菜肴中自然散发出的香气,以及在菜肴入口瞬间,鼻子所嗅到的丝丝香气(嗅觉),都能极大地勾起食欲。因此在烹饪时,需要处理食物,使之尽可能多地产生散发香气的物质(挥发性的物质)。

另外,吃肉时感觉到的柔嫩和多汁等“口感”(触觉),也为我们评价菜肴“是否可口”有着极大影响。还有,就连菜肴的外观(视觉)和吃不同食物时特有的咔嚓声等(听觉),也构成了食物“好吃”程度的一部分。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8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