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会“说话”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手势会“说话”

张智丰  发表于 2018年06月04日

在小说《不朽》的开头,作者米兰·昆德拉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他在俱乐部的游泳池边看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她的躯体已经衰老,丝毫不见年轻时的光彩,并且在游泳时发出巨大的声响,十分滑稽。然而,在这位老太太上岸准备离开时,她回头挥了挥手。作者说“在一刹那间,她那种不从属于时间的魅力本质显现出来”,他一下子被这个奇妙的手势给迷住了。

从这段描写来看,手势可不仅仅是毫无意义的无规律动作而已。它向人们昭示着掩藏于深处的魅力信息,并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也经常在纪录片当中看到,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面对公众演讲时,挥动着手臂,做出独具个人风格的姿势动作。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手势,比如,让他们的手像站军姿时那样紧贴裤缝线的话,他们的领袖风采必定会大打折扣。

当然,手势的神奇之处并不只是展示魅力。它有时真的会释放迷雾、混淆视听,有时又会发挥魔力,甚至助我们一臂之力。

201105p86_f1.jpg


 

手势暗示着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样两段对话的书面记录。对话双方分别是一位调查人员和一名儿童,儿童是某件事的目击证人。

对话1

调查人员:“他当时戴着什么?”

儿童:“一顶帽子。”

对话2

调查人员:“他当时戴着什么?”

儿童:(沉默)

调查人员:“他是不是戴着眼镜?”

现在问题来了:你认为,在两段对话中,调查人员从哪一段获得的信息更加可靠?在这里,可靠的含义指的是信息确实来自儿童本身。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对话1更加可靠,因为调查人员采用了一个开放式提问,而对话2当中的“是不是”这种提问方式,预设了一种回答倾向,很容易诱导儿童做出调查人员想要得到的信息。

然而,不要忘记,这里呈现的两段对话仅仅是书面记录,书面记录就意味着还有许多其他信息被排除在外了。实际上,如果看了录像我们就会发现,对话1中,调查人员在问“戴什么”这个貌似没有诱导性问题的同时,正在额头周围做出一个类似帽子样的手势。而在对话2中,沉默的儿童也并非什么信息都没有提供,实际上他的双手在眼睛前面比划出两个圆圈,就像是一副眼镜一样。

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手势的重要性。手势经常带有丰富的非言语信息,而如果只记录语言对话,这些重要的信息可能会被忽略掉,甚至出现重大的事实歪曲。为了证明这一点,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Broaders和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Goldin-Meadow在《心理学科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她们让3956岁的儿童在课堂上观看一个音乐家的表演,音乐家穿戴上特定的行头,演奏了几种不同的乐器,还做出了一些和演出无关的动作,演出过程被全程录像,作为之后的事实证据。

演出后两星期,一些事先经过培训的调查者向儿童们询问有关这次演出的信息,提问一半是关于事实的信息,一半有关虚假信息。并且,其中一半提问过程不带有手势动作,而另一半提问带有手势。研究者尤其感兴趣的是,当询问的事情并不存在时,手势是否会诱导儿童。研究结果显示,当提问本身不带任何语言上的倾向性时,调查者是否会做出手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判断。他们会受到手势的暗示,做出相应的回答。在这里,手势混淆了事实,影响了儿童的回忆。而录像同时显示出,儿童在回答问题时带有丰富的非言语信息,这些内容完全没有出现在他们的语言当中。

这个研究提示我们,在调查尤其是司法取证中,要给予非言语信息—比如手势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点尤其适用于儿童。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心智不够成熟,更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他们常常分不清事实和幻象,容易被来自他人的信息左右。因此调查人员需要从多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分析儿童证词的可信程度。

 

手势会影响判断吗?

不仅是儿童,手势也会对成年人产生奇妙的影响。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用手势传达自己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与感受,例如对真心佩服的人我们会竖起大拇指,而对一些令人极其不爽的事情会伸出中指—虽然这样很不雅,倒也十分直观醒目。那么这个过程会不会反过来呢?也就是说,手势会不会影响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呢?

于是沿着这样的思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ChandlerSchwarz2009年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他们事先告诉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说,这是一项研究语言理解能力的实验,考查肌肉运动和阅读理解的相互作用。这其实并不是研究的真实目的,这样说只是为了使大学生们猜不到研究的真实目的。

在告知研究目的后,他们给大学生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带上运动感应器,让他们按语音提示的节奏练习,依次翘起和放下这3个手指。在正式实验阶段,大学生们阅读了一个故事叫《唐纳德的一天》。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唐纳德的种种举动可以被理解为具有攻击性或者仅仅是自我维护。例如,唐纳德拒绝支付房租,原因是房东没有遵守承诺进行维修工作。一边阅读,大学生们一边翘起某一个固定的手指:拇指、食指或者中指。随后,研究者要求被试对主人公唐纳德是否具有攻击性,以及其他智力和性格特征做出评价。

研究结果发现,和竖食指的大学生相比(竖食指没有特殊含义,可作为对比基线),竖中指的大学生认为唐纳德更具攻击性,但不影响他们对唐纳德的其他特征的判断;而竖拇指的大学生给予了唐纳德更正面的整体评价,但不影响对攻击性的判断。似乎在手势和大脑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激活其中一个就会相应的激活另一个。做出特定的手势,也会让人们产生相应的看法,做出相应的判断。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手势确实具有影响力,操纵手势可以影响人们的记忆和判断,具有暗示作用。文章一开头提到的手势的魅力和感染力,大概也可被归入这一范畴,只是具有魅力和感染力的手势,相比于有明确含义的手势,比如代表眼镜和竖起大拇指的手势,更难在实验中界定和重复。

201105p86_f2.jpg


 

手势有助于学习和思考

除此之外,手势还会帮助我们学习和思考。心理学家Goldin-Meadow的团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揭示了手势在儿童学习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他们观察发现,给小学生出算术题“4+3+6= +6”时,学生在括号里写下13。当老师询问他如何得出答案时,学生会解释说把43还有6加起来就得到了13。然而当他这样说的时候,研究者观察到他的一个手指指向了等式左边的6,另一个手指指向了等式右边的6。这样一个手势似在说明,他在潜意识中已经认识到等式两边都有数字6。这时,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让他意识到应当将等式两边相同的6去掉,就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另一项研究中,Goldin-Meadow观察了儿童回答物质守恒问题时的手势动作。研究者把一个细高玻璃瓶里的水倒入一个矮粗玻璃瓶里。当问及儿童矮粗玻璃瓶里的水比之前变多还是变少时,年龄较小的儿童会回答说,水变少了,因为他们发现水位降低了。但与此同时,许多儿童的手圈成C形,比划出了玻璃瓶直径的变化,但他们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研究者认为,这种手势为儿童之后能够意识到水位高低和直径大小同时在变化,从而掌握物质守恒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看来“手巧”也会促进“心灵”。最后还要再说明一点:手势和语言并不一定相互促进,有时也会相互矛盾,而这种矛盾是一个宝贵的契机,可将我们引入人性的幽暗之所在。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读一读催眠大师米尔顿·埃瑞克森的故事。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5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