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论的关键词“不连续”是什么意思?
量子一词的英文为“quantum”。与表达物质的量的词“quantity”同源。所谓量子的意思是“小块”,或者“不连续量的一块”。
量子论诞生于20世纪初,从那时起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到处都隐藏着分立的,也就是不连续的东西。
在量子论出现以前,人们相信光强是可以无限变弱的。也就是说,光被认为是一种连续的东西。但是在量子论中,光也存在着最小的块(光量子,即光子)。光也具有不连续的性质。
所谓不连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把最小的光强(能量)设为1,那么诸如0.9或者1.34倍强度的光是不可能出现的。可以存在的光只能是0(即没有光子),1(一个光子),2(两个光子)等。
理解量子论的关键是所谓“波粒二象性”
想象一下围绕着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的轨道。对于人造卫星,在高度1000公里以上,比如1001公里,1002公里,1003公里……等等,其高度可以连续地变化。但是在量子论中,原子内部的电子的“运动行为”则是不连续的。
如何基于量子论来思考原子里的电子的状态,将在本文后面再详细介绍。这里以人造卫星为例,“假如高度1000公里的轨道是允许的,那么下一个允许的轨道可能就是4000公里,而两者之间的轨道都是不可能的”,在量子论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在微观世界中,物理法则禁止电子自由地选择轨道。
而理解量子论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的关键,就在于电子、光子等所表现出的“波粒二象性”。也就是电子、光子等既有粒子的性质,也有波的性质。本文将在后面介绍同时拥有这两方面性质的含义。
不连续世界的图像
看起来照明用的光是连续而没有间隙的,但是根据量子论,光其实是由大量不连续的所谓“光子”集合而成的。
人造卫星的轨道(高度)可以看作是连续的(右上)。但是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的运动并不是这样,所以当它们改变“运动状态”的时候不是连续改变的(右下)。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9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