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软件靠谱吗?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睡眠软件靠谱吗?

冯志华  发表于 2018年06月04日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朝九晚五”甚至昼夜颠倒,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睡觉睡到自然醒的美妙感觉早已离人们远去,相反,对于很多人而言,就连舒适解乏的完整一觉都成了奢望。

根据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显示,世界上每5人中就有1人存在程度不同的睡眠障碍。在我国,这一比例更高。可以说,夜不能寐已经成为一个交织了医学与社会因素的棘手问题。

201106p88_f1.jpg



睡眠与失眠

所有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睡眠现象,从睡眠被剥夺的小鼠会很快死亡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睡眠对这些物种的动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同样是这样,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睡眠是一个中枢神经系统主动调节的过程。大脑中,脑干上行网状抑制系统和激活系统负责对睡眠进行管理,一些神经递质类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人类才拥有了睡眠与觉醒的周期性变化。

或许每个人都有体验,经过一夜酣睡,第二天整个人如同“电脑操作系统被刷新”了一样。事实上,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只是睡眠的作用之一。在睡眠时,脑垂体才开始大量分泌各种激素。在婴幼儿时期,良好的睡眠还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如果缺少睡眠,不但会使人精神不振、面容憔悴,严重时会引发头痛、记忆力减退、高血压等诸多病症,甚至会诱发癌症。

正因为如此,失眠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导致失眠的因素非常多,白班突然换成夜班;长途旅行到新的时区,这时生物钟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的日夜变化,会导致生理性失眠。重要考试、亲人亡故、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等各种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产生的应激效应会导致心理性失眠。一些环境因素,如太冷太热、声光干扰或者卧具不适也会暂时导致失眠。此外,在一些失眠病例中,还会有药物或疾病的因素从中作祟。

时差效应、兴奋性的饮料或药物、睡眠环境较差等因素导致的失眠一般比较短暂。只要这些负面因素减弱或消失,失眠症状便会随之好转。一般而言,如果失眠每周发生至少3次,持续一个月以上,且无其他躯体和精神疾病的,方可以诊断为失眠症。针对失眠症,科学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很多有针对性的药物已经上市,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疗法也在付诸实用。

 

促眠软件并不靠谱

不过失眠症毕竟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患,一些人在现有疗法难以取得满意疗效时,有可能会急切地求助于其他“旁门左道”。比如在2010年,一款名为“Sleep up”的促睡眠软件就曾风靡一时。在苹果应用软件商店中,这款软件一度把经典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拉下马来,占据了收费软件的头把交椅,而且很快被移植到了安卓、塞班以及PC平台上。

Sleep up”的开发者声称,软件能够播放带有α波和δ波的音频,先通过α波令使用者身心放松,再将使用者的脑波逐步调整至与δ波同步(也就是熟睡状态),来获得深度睡眠。只需睡前聆听“Sleep up15分钟,就能轻易获得5倍于平时的深度睡眠效果。

201106p88_f2.jpg



乍一听,“Sleep up”利用了不少科学家对睡眠的研究成果,个中涉及到的α波和δ波在睡眠的不同阶段也的确存在,但深究一下,就能看出掩盖在各种科学名词所组成的华丽外衣下的小伎俩。

表面上看起来,在一个人从入睡到苏醒的整个过程中,除了每个小时调整一两次睡姿外,似乎没什么太大变化,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期间不但人的生命体征会有涨有落,脑电图、心电图以及眼电图也会发生改变。

一般而言,根据睡眠期间的脑电图变化、眼球运动情况以及肌肉紧张程度,睡眠可以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从命名就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睡眠阶段,人的脑电波频率各有不同。从一有睡意开始,人便逐渐进入了慢波睡眠。在这一阶段,随着睡眠程度的慢慢加深,睡眠者表现出瞳孔缩小、出汗减少、心率下降、体温降低、感觉减退等特征。

与此同时,脑电波的频率也在发生着变化。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一种低幅快波,称之为β波。当闭上眼睛浑身放松时,脑电波变成了α波,这种波的频率会稍稍减缓。接下来,睡意袭来,精神开始变得有些恍惚,脑电波又切换成为θ波。随着睡意的加深,脑电波的频率变得越来越慢,δ波所占的比例也就越来越高,睡眠者慢慢进入到深睡眠的阶段。

紧随慢波睡眠而来的是快波睡眠,这时人的脑电波活动情况与清醒时相差无几,脑电波又变为β波,并表现出呼吸浅而快、心率增高、血压波动、肌张力显著降低、眼球快速运动等特征,男性在这一阶段还有阴茎勃起的情况。另外,快波睡眠也是人产生梦境的阶段,如果睡眠者此时被唤醒,大多都会有梦境体验。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组成了睡眠的一个周期,一个晚上,人大约要经历46个这样的周期。

iPad中打开“Sleep up”软件后,背景音乐是一波一波的海浪声,中间还夹杂着轻微的蜂鸣样声音。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想凭借这种声音来调节脑电波,并催人入眠不啻于天方夜谭,事实上,脑电波的种类频率与大脑的活动情况有关,外界环境的变化固然可以影响大脑活动,但想要利用人工手段,将脑电波切换到给定种类,科学家至今还未找到这样的方法。

一些人听了“Sleep up”软件放出的声音,感觉蛮有效果,甚至有些“果粉”还夸张地说,单是装了这款软件,还没使用就已经感觉睡得很香了。有医生认为,这其实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的心理抚慰疗法。据说,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利用音乐来医治自己的幽忧之疾。元代刘郁在其《西使记》中也曾经有记载:“丁巳岁(1257)年趣报达国(今巴格达)⋯⋯初合理法(阿拉伯元首,今译哈利发)患头痛,医不能治。一伶人作新琵琶七十二弦,听之立解。”利用音乐来治疗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仍方兴未艾。近现代以来,有研究者发现音乐的节奏、模式和旋律可明显地影响人的心率、呼吸和血压,但这毕竟是一种外在的辅助手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睡眠问题的根源可能各不相同,仅仅凭借一首曲子就想“以不变应万变”,无异于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6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