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是什么?
智力测验的结果体现为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数值。IQ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比内提出的“心理年龄”。心理年龄的定义是,最多能够解答智力测验中哪个年龄水平的题目。起初使用的是“比率智商”这个概念,定义是: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再乘以100。5岁儿童如果能够回答10岁的题目,那么生理年龄是5,心理年龄是10,比率智商就是200。不过因为所有题目的设计都针对儿童,所以最多只能测试到15~16岁的水平;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定义中的分母变大,导致IQ变低,所以无法适当地测算成人的IQ。
针对这个问题,为了计算成人IQ而改进了计算方式。目前使用的是“离差智商”,以判断“在整体中处于什么位置”。例如IQ145是指在整体排名中处于前0.1%的位置,IQ130是处于前2%,IQ115是处于前16%,IQ100是处于前50%,也就是平均水平。这种算法类似于常见的标准化考试中说明难易程度的“离差值”。
顺便指出,有意义的离差智商范围在45~145之间。高于145或者低于45的IQ值的误差较大,所以不具有意义。电视上介绍的“IQ180的人物”,恐怕是使用古老的比率智商的智力测验得到的结果。
智力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力?—CHC理论
上表列举了美国学者卡罗尔于1993年发表的《CHC理论》中智力结构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一般智力能力g”由“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特定领域知识”等16个一般因子构成,这些一般因子都可以分解为更小的能力因子。CHC理论是最详细、最容易验证的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测验不同于普通测验
目前的智力测验是如何设计制作的呢?在学校里,如果要测试对概率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就会设计使用概率知识解答的题目。可是,想要测定“智力本身”的时候,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题目呢?
事实上,能够测定一般智力能力g本身的题目并不存在。所以智力测验使用的方法是“暂且把聪明人能很好解决的题目都凑起来”。这时候题目内容就不那么重要了。
智力测验的设计方法
我们来看看智力测验的设计方法。
首先,选择一个规模在几千人左右的群体,比如某个学校的已经参加过考试的全体学生。在这个群体里,把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的人看做比较聪明的人。
要求群体中的人回答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题。然后,把题按照“什么样的人正确回答”的原则进行分类。比如可以分为这几类:所有人都回答正确的题,所有人都回答错误的题,一部分人回答正确但与其考试成绩无关的题。然后,找出那些成绩好的人回答正确,而成绩不好的人回答错误的题。
最后找到的这些题就能够很好地区分(识别)不同成绩的人。把这些题集中起来,智力测验就设计好了。
这种设计方法,导致智力测验中都是一些乍一看跟智力无关的题。智力测验选择题的标准,是 “成绩好的人回答正确,成绩不好的人回答错误”,并不关心题的内容。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在哪个大陆”这个题,就是乍一看与智力无关,但却是很好的智力测验的题目。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9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