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痃,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留下了古人对食物保鲜的最早观点。如果那时有防腐剂,孔夫子就不用担忧了。和孔子的那个年代相比,今天中国食品的生产、加工、经销、售卖和消费的方式已经彻底改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食品中去。食品的色、香、味、形越来越多地借助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多彩的食品“绘”出来
食品中的色泽是鉴定食品质量的重要感观指标,一说到颜色,立马就让人想到色素。实际上,关于颜色的添加剂通常并不需要去制造人为的色彩,而是保持原色,或者能让食物本身的颜色淡一些,经过处理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视觉效果。而漂白剂和发色剂就是有这种本领的两类物质。
漂白剂是用于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食品添加剂,分氧化漂白及还原漂白两类。氧化漂白剂通过氧化食品中的呈色物质如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等以达到漂白的目的。用于食品中的氧化漂白剂主要是过氧化苯甲酰、二氧化氯等,仅用于面粉的加工,已于2011年5月1日被停用。还原漂白剂则是通过还原等化学作用消耗食品中的氧,破坏、抑制食品氧化酶活性和食品的发色因素,使食品褐变色素褪色或免于褐变,常用的还原性漂白剂有二氧化硫、亚硫酸钠、硫磺、二氧化氯等7种,其中硫磺仅限用于蜜饯、干果、干菜、粉丝、食糖的熏蒸。
有些情况下,我们希望食品能保持其本色,所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会添加适量的发色剂。它们与食品中某些成分作用,使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我国允许使用的发色剂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硝酸盐可以还原成亚硝酸盐,其亚硝基会很快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稳定的、鲜艳的、亮红色的亚硝化肌红蛋白,这样就可以让肉长久保持鲜艳的红色了。
如果上面的两招都达不到理想效果,就可能考虑利用食用色素调配出让人愉悦的色彩了。由于来源不同,食用色素被分为天然食用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
食用天然色素都是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出来的,是食品的天然成分。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有辣椒红、甜菜红、红曲红、胭脂虫红、高粱红、叶绿素铜钠、姜黄、栀子黄、胡萝卜素、藻蓝素、可可色素、焦糖色素等。食用天然色素使用相对安全,是着色剂的发展方向。
目前食品生产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比较普遍。人工合成色素较天然色素色彩鲜艳,坚牢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可以任意调色。但合成色素多以煤焦油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而得,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因此,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有严格要求,目前,允许使用的色素只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亮蓝、靛蓝和日落黄等几种。顺便提一句,近年来出名的苏丹红可不是食用色素,它只是工业染料。
图1. 色彩丰富的糖果能勾起人们的食欲,食用色素起了重要作用。
天然香VS人工香
香气也是食品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多种挥发性的香味物质组成,各种香味的发生与食品中存在的挥发性物质的某些基因有密切关系。
食品中的香气可以大致分为果香、肉香、焙烤香、乳香、清香和甜香等。提供这些风味的添加剂主要是食用香料,它包括天然香料、天然等同香料和人造香料3种。
其中,天然香料主要为各种植物香料的提取物或浸出物,如九里香浸膏、肉豆蔻油、丁香花蕾酊、洋葱油等328种物质。天然等同香料为经过加工合成后的单一原料,为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如姜油酮、乙酸、甘氨酸等2002种物质。人造香料则是人工合成的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物质,如2-巯基-3-丁醇(肉味、葱香)、乙基麦芽酚(水果香味)、四氢芳樟醇(甜的紫罗兰和铃兰花香)等3198种物质。
这些食用香料被广泛应用于饮料、饼干、糕点、冷冻食品、糖果、调味料、乳制品、罐头、酒等食品中。
我们都期待好味道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为食品增味的添加剂主要包括增味剂、甜味剂、食品用香料、酶制剂等。
从广义上讲,味觉是从看到食品到食品从口腔进入消化道所引起的一系列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心理味觉、物理味觉和化学味觉。
心理味觉是指在进食前和进食当中,从心理上对食物产生的种种感觉,它包括进食时的环境及食品的色泽、光泽和形状等给进餐者的感觉;物理味觉是指食品的物理性状对口腔触觉器官的刺激,通常称作“口感”,如口腔感觉到食品的软硬度、冷热、黏度等都是物理味觉;化学味觉是指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味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进餐时感受到食品的咸味、甜味、酸味、苦味等都是化学味觉。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味觉食品添加剂就是甜味剂和增味剂(提供鲜味等),这两者都是影响人的化学味觉。
通常所说的甜味剂是指糖醇类甜味剂、非糖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3类。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糖醇类的甜度比蔗糖低,但有的和蔗糖相当,主要品种有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等。非糖类甜味剂包括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非糖天然甜味剂的主要产品有甜菊糖、甘草、甘草酸二钠、甘草酸三钠(钾)、竹芋甜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的主要产品有糖精、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味素或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AK糖)、三氯蔗糖等。
增味剂也被称为风味增强剂,在我国也被称为鲜味剂,这是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我们熟悉的味精(谷氨酸钠)就是此类物质。另外,还包括天门冬氨酸钠、肌苷酸二钠、鸟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等经常出现在鸡精成分表中的物质。
与上述的两类添加剂不同,增稠剂是改善人的物理味觉的重要添加剂。调味果汁饮料、调味酸奶里都有它们的身影,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果汁和酸奶才有了醇厚的感觉。目前应用广泛的增稠剂包括琼脂、卡拉胶、瓜尔豆胶、明胶等。
图2. 味精已经成为现代餐饮中最重要的增味剂之一
保持诱人的造型
如今,大家对“防腐剂”这3个字讳忌莫深。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物质,我们恐怕很难获得琳琅满目的食品。
防腐剂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食品添加剂。常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酯类)以及乳酸链球菌素等。
抗氧化剂是能够阻止油脂氧化酸败的食品添加剂。目前,常用的抗氧化剂有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以及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比较复杂。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因其本身易被氧化,因而可保护食品免受氧化。BHA和BHT等酚型抗氧化剂可能与油脂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结合,中断自动氧化反应链,阻止氧化。另一些抗氧化剂可能抑制或破坏氧化酶的活性,借以防止氧化反应进行。
再优质的食品,如果没有足够长的保存时间,也没有用处。所以保鲜防腐大概是人们最初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首要目的。从金华火腿到松花蛋,都需要加入具有防腐作用的化学物质,让我们有机会有更长的时间享受美味,也让更多的人来分享美食。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6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