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线上观天地(上)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子午线上观天地(上)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6月04日

沿着东经120°线和北纬30°线,分布着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称为子午工程的网络式空间环境监测系统。这个项目是用来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如此布局?为了一探究竟,本刊记者闫凯采访了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吴季主任。

 

                                              20131008子午线上观天地-上.jpg

吴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长期从事空间微波遥感技术研究和空间探测技术研究,在空间科学和探测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领导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于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何谓子午工程?

科学世界:请您介绍一下,“子午工程”是个什么样的工程?

吴季:“子午工程”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全称是“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它由两条“台站链”组成。一条在南北方向上,沿东经120°线附近,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另一条在东西方向上,沿北纬30°线附近,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两条线上共有15个综合性监测台站。这是一个以链为主、链网联合运作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

 

科学世界:它是用来研究什么的?

吴季:我们通过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地面监测手段,随着地球的自转,连续监测地球周围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和我们平时常说的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大气环境不同,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第四环境”,与我们人类的活动和发展息息相关。

 

科学世界:原来是这样。那是谁提出的最初设想呢?

吴季:1993年,在我国一个空间物理学的规划会议上,中科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魏奉思、王水等专家提出,要“做一个大科学装置,把现有的监测设备都连起来使用”。我国疆域辽阔,南北向、东西向距离均超过5000千米,不可能到处铺设监测设备。所以,大科学装置布设的重点,就收缩到我国科研机构相对比较集中的东经120°线的周边。“子午线”的名称比较响亮,所以这个项目就被简称为“子午工程”。200815日,子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21023日通过了国家验收。

 

科学世界:沿着这条子午线布设的监测站,随着地球自转,不就可以扫描整个空间环境了吗?为什么还要在东西方向又设置一条监测链呢?

吴季:在项目论证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出来一些新问题,比如“地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电离层会发生扰动,那么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空间环境是不是同时变化的?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是不是还有个能量的传输过程?如果有,这个传输是从两极传到赤道,还是从赤道传输到南北极?”之类。

南北方向上的空间环境变化,我们称为“纬度效应”。在子午线上设置监测站,就是要看有没有纬度效应。同时,还要研究不同地理位置上(南北方向)的电离层、高层大气的分布和能量传播情况。

东西方向的这条监测链也很有意义。我国地域广阔,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地理上的跨度,对比经度不同带来的效应。实际上,电离层是高空大气向上扩散被电离以后形成的,而下层大气的运动大多是东西向运动的,所以,电离层和下层大气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地球有自转,很多电离层的不均匀结构也是沿着东西方向分布和移动的。这些差异可以从东西方向的这条链检测出来。

另外,由于地球在自转,电离层随着太阳照射情况的不同,具有“日效应”,即正午、子夜、早晨、黄昏,各个时段都有特殊的效应。在东西方向上设立监测站,我们就能随着地球自转,连续地监测到一天中的不同地理时间的空间环境的变化。这样,在东经120°线和北纬30°线两条链上联合监测,可以同时测得纬度效应和地理时间的效应。

 

科学世界:子午工程只测量我国境内上空所对应的一小段空间环境,那么东经120°线上的其他部分的空间环境又该如何探测呢?

吴季:我国在南极的中山站也在为子午工程提供数据。

在子午工程建设初期,我们就在倡导“国际子午圈计划”,希望把我国的地面站延伸到位于东经120°线上的其他国家。我们和北面的俄罗斯建立了中俄空间天气研究联合实验室,将探测范围向北延伸;又和南面的澳大利亚签订协议共享这条子午线上的监测数据,将探测范围向南延伸。现在,无论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只要在东经120°线附近,都有监测台站。

把地球转过半圈,“国际子午圈计划”还会涉及西半球的西经60°线。目前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拥有探测技术和设备,他们比我们起步早,但是没有组建成链。此外,我们打算帮助南美洲国家在这条子午线上建设一些监测台站。这样一来,两条子午线接成了一个大圆,在这个大圆上分布的地面监测设施就可以进行联合监测了。

 

科学世界:子午工程的各种仪器是怎样探测空间环境的?

吴季:我们用地磁仪监测地磁场。此外,还有无线电雷达、激光雷达、探空火箭等手段综合探测。

例如,用雷达向天上发射一个无线电信号,在中性大气里不会产生回波,直到遇上电离层,才会产生回波。这是因为当电子密度大到一定程度,无线电波就无法通过了,会被反射回来。

到夜间,我们用激光可以打到电离层中的E层(约90千米高)。在这个高度的大气中有金属钠的聚集,对激光有强的反射。通过计算激光返回的时间,可以判断出该层的高度。根据回波的强度,判断这一层的大气密度的变化。

 

科学世界:2012年通过国家验收后,子午工程有了什么新的研究成果?

吴季:我们找到一些事例,可以证明纬度效应、磁层和电离层耦合。这些科学数据也被应用于我国重大的空间活动,比如载人航天工程等。在嫦娥卫星发射期间,子午工程也提供了空间环境的背景数据。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0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