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意味着什么?(上)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活着,意味着什么?(上)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6月04日

现在,你正在读这篇文章,这也意味着你“活着”。所谓的“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又是指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怎样才能维持“活着”的状态?用什么物理定律能很好地阐释“活着”这一状态呢?我们将从薛定谔所关注的“熵”与生命的关系等物理学的视角,进一步探索“生命究竟是什么”。


与活着的时候相比,生物死亡后,体重和元素都不变

目前已知自然界中存在着90种元素。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生物所必需的。例如,人体的98%是由氧、碳、氢、氮、钙、磷等6种元素组成的。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组成元素的比例都大致相同。也就是说,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与非生物体不同的特有的元素成分。

那么,当一个生物体死亡后,它的组成元素与活着的时候有所不同吗?虽然生物死亡后,蛋白质会分解,元素的组合方式(化合物的种类)会发生变化,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本身不会变化。此外,生物死亡的瞬间,体重并没有变化,与活着时的体重相同。

生物的组成元素和体重在死亡前和死亡后相同,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把生物分解到元素层面的话,就没有“生”与“死”的区别。因此,所谓的“活着”并不是指元素的使用量,而是指元素的“组合方法”和“使用方法”。

那么,生物在“活着”时,元素的组合方法和使用方法究竟又是怎样的呢?它们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呢?


看上去好像生物违反了自然法则

乍一看,刚刚死亡的生物与活着时并无什么区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后的生物就会发生变化,逐渐变得与活着时截然不同。

这是因为死亡后的生物再也不能从“外界摄取营养(新陈代谢)”。如果生物不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的话,就无法合成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也不能生成新的自身物质。最终,死亡后的生物将无法保留自己的身体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维持至今的身体结构将失去原形,最终将消亡。

其实,世上万物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崩塌解体,这在物理学上称为“熵增定律”。熵是指体系的混乱程度。例如,在沙滩上用沙子堆建的城堡(有序的结构)放任不管的话,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坍塌(变得无序)。在物理定律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沙堡的坍塌一样,死亡的生物原本有序的身体结构,也将逐渐失去原形。

另一方面,即使时光流逝,活着的生物体也会一直维持有序的身体结构和生命活动。如果用物理学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生物的熵值有增大趋势,活着的生物的熵值则没有增大趋势(或者说有减小趋势)。

乍一看,好像活着的生物违反了自然法则(熵增定律)。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为什么生物能做到这一点呢?


 20131034活着意味着什么-上.jpg

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生物与活着的生物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左到右),物体的结构会崩塌解体。例如沙滩上用沙子堆建的城堡会逐渐坍塌(1)。死亡的生物也是一种物体,也会像沙堡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原形(2)。相反,即便时光流逝,活着的生物也能一直维持其结构(3)。


生物体内的“细胞生死循环”

为了维持身体结构,任何活着的生物体都必须不断地做一件事,这就是细胞的循环。每天,生物体内都有许多细胞诞生,同时又有许多细胞死亡,细胞的生生死死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细胞的诞生和死亡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如果细胞只是一味地增多,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会破坏生物体内的平衡,导致健康问题。其实,癌细胞就是因为疯狂地恶性增长,才形成了癌症,损害了人体健康。

最重要的是,细胞的诞生和死亡要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为了保持这种平衡,生物体具有让体内的部分细胞“主动地有序地”死亡的机制,这种机制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坦白地说,细胞凋亡就是细胞的一种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

细胞坏死(necrosis)则是另外一种死亡方式,是细胞的被动死亡。烧伤、缺氧或病原体造成的损害等均会导致细胞坏死。

总体来说,如果新诞生的细胞多,死亡的细胞少,则生物体就会生长发育。反之,如果死亡的细胞多,诞生的细胞少,生物体就会逐渐萎缩变小。人类在年幼时,身体会慢慢长大长高,而等年迈衰老后,身体就变矮变小,这就是细胞的诞生和死亡平衡所导致的结果。

伤口的修复就有效地利用了细胞的诞生和死亡机制。例如,当切破手指时,伤口部位的细胞分裂旺盛,以便能更快更好地修复伤口。这时,首先会产生许多新细胞,多余的细胞随后将会凋亡。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0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