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生物创造生物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从非生物创造生物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6月04日

2010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博士的研究团队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工合成的DNA控制的单细胞细菌。

文特尔博士用人工合成的DNA,完全替换了支原体(mycoplasma)原有的DNA(遗传信息)。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细菌,由于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而得名。

这个细菌的诞生,是否标志着人类已经具备造物能力了?而这项成就,是否也真的意味着人造生命的诞生?老实说,科学界对此还存有争议。虽然这项研究用人工合成的基因代替了原有的基因,但是细胞膜和细胞质等其他组成部分还是利用了细菌(支原体)原有的组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说是人工合成了整个细菌。


自上而下vs.自下而上

2011年,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菅原正领导的研究小组,把DNA和DNA合成酶注入袋状脂质膜,成功地合成了能够自我增殖的人造细胞。这是一种远比实际细胞简单的人造细胞。虽然还不能说它与生物细胞完全相同,但它可能已经非常接近最初的原始生物了。

文特尔博士的研究团队利用现有生物来人工合成生物,这种方法称为“自上而下型”。菅原正教授的研究团队则把分开制备的生物“元件”组装起来,利用“非生物”来创造“生物”,这种方法称为“自下而上型”。


让分解后的大肠杆菌“复活”

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合成活细胞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科学家根本不知道该怎样组装“元件”才能制造出“成品”。这项工作异常复杂,它的难度达到让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于是,有些科学家就把“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合成细胞。东京大学的田端和仁助教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先把大肠杆菌分解,然后再重新组合起来,试图让大肠杆菌“死而复生”。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与大肠杆菌的体积几乎相同的极其微小的“凹腔”,然后,破坏大肠杆菌的细胞膜,把细胞内的成分全部植入到凹腔内。现在,研究已经证实,大肠杆菌在凹腔中有生命活动(代谢等)。这种状态既不是普通物体也不是有生命的生物体,而是两者的“混合体”。如果真的在这个极其微小的凹腔中生长出了大肠杆菌的话,“虽说会有一些争议,但是可以说,这将是世界上首例利用非生物制造的生物,”田端助教这样说,“其实,好几年前我就想到了‘把大肠杆菌分解开再重新组合起来’这个主意,但是当时的技术还不能精确地控制每个大肠杆菌。现在,这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终于有机会实现我的梦想了。”

到底是什么使得细胞处于“活着”的状态呢?是细胞内的蛋白质浓度,还是细胞膜的结构?研究人员正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有用信息。在不久的将来,用“自下而上型”的方法来合成细胞,或许不再只是个美丽的梦想。


 20131050从非生物创造生物.jpg

每个凹模的直径约5微米(0.005毫米),容积约40飞升(飞,英文写作femto,意思是1015分之1,即1000万亿分之1)。容器的材质是二氧化硅(SiO2)。在每个凹腔中植入一个大肠杆菌的细胞成分,并在表面盖上脂质膜。(图片提供:日本东京大学田端和仁)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0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