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密云机场进行了一场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和工厂、民营企业乃至个人组建了100多支参赛队伍,现场佳作连连,创新频出。比赛中,固定翼无人飞行器要自主起飞,完成在移动平台上的着陆;旋翼无人机则要完成移动平台上的一系列抓举和码放动作。
相关新闻报道中的一些名词往往让局外人感到疑惑,无人机不就是大个儿的航模吗?航模不也就是大个儿的遥控玩具吗?其实,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差别,当然也有很多共同点。
无人机、航模和玩具
一般来说,无人机多执行远距离乃至超视距(超过视力范围的远距离)任务,能上传和下传任务信息,利用导航飞控系统实现自主飞行。而航模的遥控距离短,多由操纵者在视线范围内操纵飞行,通常也谈不上执行什么特定任务。不过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是泾渭分明,比如在飞行平台、动力系统部分,某些高档航模就与低档无人机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而航模和玩具的差别就比较明显了,比如在遥控距离、飞行环境、控制精度、动力和控制系统方面,二者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此以外,航模和玩具至少还有4个方面的差别。首先,航模的遥控方式为“比例遥控”,也就是遥控器的摇杆转动多少,飞机的舵面就偏转多少;而玩具的遥控方式多为“开关式非比例遥控”,例如低端玩具汽车的动力电机和转向电机只有“正转”、“反转”和“停”3个状态,完全无法实现慢跑和特定角度的偏转动作。其次,航模使用的电子设备往往是通用的,而玩具里的设备却各式各样,很难互相兼容。第三,舵机的有无,也可以用来区分是不是玩具。比如一架遥控飞机里要是没有舵机的话,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是玩具了。最后,航模的价格相对昂贵,需要动脑子,讲究的是专业和技术,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玩具价格低廉,多为“傻瓜型”的,不需要了解原理、甚至不需要练习技术也能玩,也比较安全。
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
航模是航空模型的简称,可以分为气球、风筝、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旋翼机、滑翔机、降落伞、地面效应飞行器、软翼机、伞翼机、扑翼机、滚翼机以及其他各种飞行器,也可以分为能飞的动态模型和不能飞的静态模型。
其中的固定翼飞机,是指飞机的机翼位置、后掠角等参数固定不变的飞机。这种飞机的机翼主体是固定不动的,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单翼、中单翼、下单翼、双翼、三翼、飞翼等类型。而我国歼-20飞机的布局则不同于一般的固定翼飞机,它和歼-10飞机一样,采用了更先进的鸭翼布局。
本文下面所谈的“航模”或“飞机”,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可以飞行的固定翼飞机模型。
飞机发明之后,航模作为普及航空知识的工具和娱乐玩具的作用更加突出,早期的模型飞机更是在探索飞行原理、空气动力学和机翼翼型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后,又出现了用无线电信号控制的模型飞机,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航模的始祖。
不论采用哪种布局,飞机都必须有机翼。而机翼的剖面形状仿自鸟类的翅膀,通常是上表面弯曲而下表面相对平坦。当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时,上表面气流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流过,导致机翼上表面压强小而下表面压强大,由此产生的压力差就是升力。
飞行时,飞机的各个部件必须紧密配合,才能让飞机自由飞行。螺旋桨旋转产生拉力,拉动飞机向前运动;机翼产生升力,托举飞机;襟翼在起飞和降落阶段向下偏转,增加升力和阻力(在一般的模型中并不常用);副翼可上下偏转,控制飞机左右倾斜;水平尾翼用于保持飞机在飞行中的稳定性;升降舵可以控制飞机的俯仰状态,使飞机上升或下降;垂直尾翼能保持飞机航向的平衡、稳定;方向舵则可以修正飞机的航向,等等。
在操作飞机飞行时,转弯和降落既是难点,又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操纵飞机转弯,需要一连串的熟练操作。首先,利用副翼将机翼向要转的方向滚转,然后将副翼操纵杆“回中”(回归零位,以便下次操作),以使机翼不再进一步倾斜。此时立即拉升降舵,直到飞机转向到合适位置,再将升降舵操纵杆回中,以停止转弯。然后向相反方向打副翼,使机翼恢复水平状态。最后,在机翼恢复水平状态的那一刹,将副翼回中。
至于降落,则是初学飞行时最难掌握的本领。在降落时,飞机飞行的高度、俯冲的角度和接地时的速度都需要精确操控,而且不同的飞机在降落阶段的特性也各不相同,必须逐个细心掌握。概括起来说,降落包括3个环节:首先降低飞行高度,低空通过场地并保持航线;然后调整油门,进一步降低高度;当飞机距离地面一米左右时,持续拉一点升降舵,使飞机轻微仰头,让起落架平稳地接触地面。要掌握飞行技巧,需要多次的实践和体会,自学固定翼飞行理论的读者,可以自行到网上查找相关教程。
航模转弯和降落的控制操作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1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