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有偏见(上篇)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谁都有偏见(上篇)

撰文/张智丰  发表于 2018年06月19日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要来谈谈偏见的问题。偏见是一种负性的态度,它无处不在,无人不有(也许有人宣称自己没有偏见,不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似乎不太可能)。偏见会给一些特定的群体成员带来困扰,损害他们的平等权益,有些群体会因此奋起反抗,争取自己的平等地位。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前者涉及针对黑人的种族偏见和歧视,后者涉及性别偏见与歧视。

经过几十年的民权运动洗礼,如果我们在街头随便询问一个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看法,这个人大概会宣称自己不受种族偏见的影响,认为黑人和白人是平等的。而就性别问题提问,大概也会得到类似的答案。而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前,人们则会公然宣称黑人是低人一等的,就该受到奴役;而女人是男人的所有物,脑子也比男人笨。这样对比之下,似乎偏见真的消失不见了。现如今,黑人不是都当上总统(奥巴马),女人不是都当上国务卿(希拉里)了吗?偏见消失不见,并非顽固不化。而事情果真如此吗?

 

偏见的微妙形式

现如今,大概没有人会在种族或性别等敏感话题上公然大放厥词,宣扬有偏见的言论,因为社会风气不同了,人们赞许、崇尚和宣传平等,反对歧视和偏见。这个时候,当然没有人会“顶风作案”,冒着激起民愤的巨大风险宣称自己有偏见,但我们并不能就此保证人们心里面也是这样想的。心理学管这种行为倾向叫“社会赞许性”,即人们都有掩饰自己真实意图的倾向。我们会说出社会赞许的、大家都愿意听到的话,也就是应景之词,但这些话未必是内心的大实话。所以当有人报告说自己支持种族、性别平等,我们还需打个问号。

1991年,Ian Ayres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研究。小组成员们走访了芝加哥地区90多家汽车销售商,他们采用统一的策略进行讨价还价,询问一款成本价为11000美元新车的最便宜售价。结果发现,白人男性组员获得的最终平均售价为11362美元,白人女性获得的平均售价为11504美元;黑人男性为11783美元,黑人女性为12237美元。虽然汽车销售人员不会直接告诉你:我对待男性和女性顾客、黑人和白人顾客不是一视同仁的。但行为结果却显示出,买同样一款车,男性和白人可以花更少的钱。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种族偏见与性别偏见的影子。这里的偏见不是大张旗鼓的,而是采取悄无声息的微妙形式。

这种微妙的偏见有时让人十分难受。美剧Boston Legal(《律师风云》)第二季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法庭案例:被告是一名黑人男子,他在一个高档社区随意漫步,并停下脚步抬头注视一所住宅的窗口。这时,在小区巡逻的警察叫住了他,提出要查看他的身份证件。警察有权利查看行人的身份证件,然而这名男子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他被捕了。


                                              201101p86_f1.jpg

《律师风云》剧照

 

其实,这名黑人男子只是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区散步,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做,只是欣赏四周惬意的环境而已。当然,他配合警察的工作拿出身份证件,也是举手之劳。但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而是要为自己找麻烦呢?原来,他觉得路上那么多行人,警察偏查他一个人,正是因为他是一个黑人(在法庭提问时,警察也承认了这一点)。这名男子认为这种检查要求是基于种族偏见而做出的,如果是一名白人男子在同样的时间地点做出同样的行为,根本就不会被检查身份证件。为此他感到十分不爽,所以干脆就不合作了。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名黑人男子太过敏感,意气用事。但在很大程度上,他对执法行为中存在种族偏见的看法是准确的。例如已有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在美国州际高速公路上,黑人驾驶者人数很少,其中违章超速者的人数更少,但他们却是警察们最为“偏爱”的一群人—经常被阻拦下来接受检查。美国新泽西州收费公路的一项研究中,黑人占驾驶者的13.5%、超速者的15%,但在被阻拦者中的比例却高达35%


内隐偏

也许正是察觉到大量微妙的偏见形式,社会心理学家们也不得不改换他们对偏见的测量方法。如果仅仅是填填问卷,让被试主观报告一下自己的态度,并不能测出偏见的真实情况。

例如199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Greenwald等人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在研究中他们采用一种新的实验范式: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以测量被试可能存在的种族偏见。实验时在屏幕上依次呈现一些词,要求被试按左右两个键进行反应。这些词分为两种类别,其中一种类别是白人或黑人的姓名,另一种类别是具有愉快或不愉快含义的形容词。研究重点比较了两种实验情况:一种情况下,被试看到屏幕上出现愉快的形容词或黑人的姓名就按左键,出现不愉快的形容词或白人的姓名就按右键;而另一种情况则相反,看到愉快的形容词或白人姓名按左键,而看到不愉快的形容词或黑人姓名按右键。

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后一种情况下按键反应更快。研究者据此推测,在被试的脑海中,白人姓名和愉快形容词联系更为紧密,而黑人与不愉快形容词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出现反应时间的差异。这种快速反应中的差异,很多时候被试是意识不到的,而更像一种自动化的反应。因此,用这种方式测量出的种族态度差异,被称作自动化的偏见或内隐偏见,以便和经过自我意识思考而主观报告的偏见区别开来。在这项研究中还发现,被试自我报告的种族偏见和内隐偏见出现了分离现象:一些被试主观报告不存在偏见,但却存在着内隐偏见。

当这种所谓的内隐偏见被揭示出来后,接下来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问题是:这种在实验室中界定的偏见,真的能够解释或预测种族偏见的行为吗?答案是肯定的。在1998年之后,涌现了大量内隐偏见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内隐偏见的个体差异确实能够解释和预测行为。例如美国西北大学的Hugenberg等人在2003年的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采用电脑合成的方式制作了一些面孔表情变化的序列图片,在图片的一端是明显的愤怒表情,而另一端是明显的愉快表情,而处在两端之间的面孔表情是从愤怒到愉快的过渡,其中有些表情暧昧不清,含义模糊,不能清晰地被归入愤怒或愉快之中。序列图片分为两种:黑人面孔和白人面孔。研究发现,那些内隐种族偏见得分高的白人被试,会更多地在含义模糊的黑人图片中知觉出愤怒的情绪。

不仅如此,有时仅仅是在实验中短暂呈现黑人或白人的面孔给被试,就会影响被试之后的判断。如有研究发现,短暂呈现黑人而不是白人面孔后,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枪,也能更快地辨认出枪,甚至更多地把扳手之类的工具误认为是枪。这些研究有助于解释上面提到的那个法庭案例,警察之所以要检查黑人男子的证件,因为在他的脑海中,黑人而非白人这个刺激本身,可能就与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愤怒和暴力紧密相连。

内隐偏见甚至还可以解释美国民众的投票行为,以及总统奥巴马的政策支持情况。在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一些研究者们进行了追踪研究,他们在选举前先对被试主观报告的种族偏见以及内隐偏见进行测量,然后再记录他们选举时的投票情况。研究发现,主观报告种族偏见的被试可能更少投票给奥巴马,而更多投票给他的竞争对手麦凯恩。而控制主观报告偏见后发现,内隐偏见高的被试可能更少会把票投给奥巴马,但他们也不会更多投票给麦凯恩,而是投给第三方或者弃权。此外,当告诉被试一项政策来自奥巴马而非克林顿时,内隐种族偏见高的被试会更加反对这项政策。看来,对于种族偏见,总统也不能幸免于难。


201101p86_f2.jpg

美国大选

 

你的周围隐含着哪些微妙的偏见呢?你也可以按照种族偏见研究的思路,探究一下。

在这一篇中,我们已经从种族偏见的角度,了解了偏见的种种微妙形式。偏见的不时闪现,带给当事人无形的压力。有时,偏见的威力甚至会改变现实:这时偏见就不再是偏见,而成了符合现实的“正见”。下一篇,我们会从性别偏见的角度,揭示偏见改变现实的“魔力”所在。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1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