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是由自身经历和周围环境决定的。不过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以及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发现性格与基因实际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1993年,《科学》杂志发表了荷兰奈梅亨大学的遗传学家汉·布鲁纳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涉及到一个著名的荷兰家族,该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员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击性,如裸露、纵火、强奸等。他们的愤怒阈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来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压力都会激起这些人莫名的疯狂,甚至会殴打激怒他们的人。对他们进行遗传分析后,发现这些男性体内缺少编码单胺氧化酶的基因。这种酶的用处之一是降解一些包括血清素、去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内的神经递质。氧化酶的缺失导致神经递质在体内的积累。研究者认为正是该基因的缺失诱发了这些男性攻击性格的形成。此后,科学家不断发现基因与性格存在关联的证据。比如在1993年,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各自独立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拥有较长版本的基因的人富有冒险精神且容易兴奋,而长度较短者相对沉默和冷淡。
如今,人的性格与基因存在关联基本不存在太大的争议,主流观点是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由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主要的分歧在于性格到底是“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还是在环境的作用下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