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在吃大餐时一不小心吃多了的经历吧。不经意间,手边的肠胃药药盒已经空了一大半。肠胃药大多是用来缓解肠胃的不适,即使没有医生处方也可以买到(即OTC)。
药店的货物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肠胃药。取下两盒肠胃药,对比一下它们的配方,就会发现,有相同功效的药,成分却有些许不同。这时候应该怎么选择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药学部的中岛惠美教授对市场上肠胃药非常熟悉,她表示:“首先,大家应该明白自己的不适是烧心,还是消化不良。”这两种症状的原因都跟胃有关,但是处理方法却大相径庭。
烧心是指恶心、胃部灼热等症状。胃在分解食物(同时给食物杀菌)时会分泌胃酸。如果胃酸从胃里逆流进食道,食道黏膜就会受到刺激,人的感觉就是烧心。这也是胃动力过强的表现。
而消化不良则是胃动力减弱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胸口附近不适。这主要是由于胃酸以及同胃酸一道分解食物的“消化酶”分泌不足引发的。
各种成分如何生效?
确定自己的症状之后,就该对症选药啦。肠胃药一般含有7类成分,除了化学成分之外,还有生药、活菌等等。
药物中含有的成分
如果正折磨你的是烧心,那么,能够中和胃酸或者抑制胃酸分泌的药会适合你。这类肠胃药中的制酸药物和H2受体拮抗剂,分别可以达到这两种疗效。制酸剂可以直接中和胃酸;而H2受体拮抗剂就像开关一样,可以阻止分泌胃酸的细胞工作。
烧心跟胃痛一样,是一种常见症状。对此,含有止痛、抗癫痫成分的药有效。抗癫痫药物可以抑制中枢神经元,减弱胃动力。
被消化不良折磨的病人则可能需要生药。其中一些特有的成分可以刺激胃酸分泌。
“其实,主治消化不良的胃药也好,缓解烧心的制酸药物也罢,虽然原理看起来截然不同,但是还有一些药综合了这两类成分。”中岛教授说。这是因为对消化不良患者来讲,单纯吃促进胃动力的药,难免出现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此时,多余的胃酸会流向十二指肠,大脑感知到该信息,就会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弱胃部活动。
“止泻药”为何能立竿见影?
腹泻和便秘都是肠道不适的表现。缓解肠部不适应当服用含有活性双歧杆菌等活菌成分的药。这些活菌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
止泻药、通便药可以达到两种效果,这些大家都深有体会吧。止泻药主要抑制肠部蠕动,减少便便所含的水分。而通便药刚好相反,它的任务是促进肠部蠕动,增加便便所含的水分。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突然肚痛难忍,亟需去厕所解决问题,无奈当时情况不允许,只得匆匆吞下止泻药,后来果然立刻“获救”。中岛教授解释说:“能立竿见影,很大程度是因为止泻药非常易溶。”最近用糯米纸这样薄薄的“外衣”包裹起来的“膜剂”、“含片”越来越多。这些药物遇到唾液即可溶化,溶化后的药1〜5分钟内就能经过胃直达肠部,所以能够立竿见影。
药的形态有什么说法吗?
大家都见过相同药物的多种包装形态吧。中岛教授说,不同的包装形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方便不同的群体服用。比如粉末很难吞,把小粉末集中成大颗的药片就更方便,不仅不会大面积留在嘴里让你痛苦不堪,而且依然保持了遇水即溶的好品质,药效不受影响。
药的形态也影响着药效。比如要到达肠部的成分容易被酸分解,那么就要用难以溶于酸的成分包在外面,这样就可以让药片在到达肠部之前,避免被胃酸腐蚀。
常见的药品形态有哪些?
肠胃药有醒酒功效?
有读者在饮酒前后吃肠胃药片或者药水吧?有的肠胃药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这对负责分解酒精的肝脏来讲是必要。
酒精可以损伤胃黏膜,往往会引发胃痛。服用肠胃药之后,药物里面的“胃黏膜保护、修复成分”可以在黏膜表层形成保护层,保护黏膜不受刺激。
姜黄等生药也是解酒必备良伴。并且有实验表明,姜黄的黄色素“姜黄色素”,可以提高肝脏细胞的活性。
中岛教授提醒饮酒的读者:“不论吃不吃肠胃药,酒精给内脏带来的负担是没有差别的。”
中岛教授还表示,市场上的肠胃药都只能缓解症状而已:“如果尝试了几种药物均不奏效,建议大家赶紧去医院或者跟药剂师沟通。”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4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