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每年制造的塑料超过3亿吨。其中近一半最终被扔进了垃圾填埋场,另有12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造成污染。截至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成功处理塑料制品的方法,但一项新研究表明,一些饥饿的毛毛虫的胃部或许潜藏着可行的方案。
西班牙和英国的研究人员近期发现,大蜡螟(greater wax moth)的幼虫可以有效降解聚乙烯,而聚乙烯制品占塑料制品的40%。研究团队将100只大蜡螟幼虫置于商用聚乙烯购物袋上,12小时后,毛毛虫咬食并降解了92毫克购物袋,约占总质量的3%。为确认聚乙烯的减少并非仅仅源于幼虫的咬食,研究人员将部分幼虫碾碎并铺于塑料薄膜上,14小时后,塑料薄膜的质量减轻了13%——研究人员猜测,减少的部分是被幼虫胃部的酶分解了。
在检测已被降解的塑料薄膜时,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乙二醇的痕迹。乙二醇是聚乙烯分解后的产物,它的存在表明,塑料薄膜确实发生了生物降解。相关研究于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了《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西班牙坎塔布里亚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Spain’s Institute of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of Cantabria)的生物学家、上述研究的合作者费德丽卡·贝尔托基尼(Federica Bertocchini)指出,“大蜡螟幼虫的日常食物是蜂蜡,蜂蜡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其中也含有构成聚乙烯的基本化学键——碳碳键,所以大蜡螟幼虫或许演化出了可以破坏碳碳键的生物机制。”
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珍妮弗·德布鲁因(Jennifer DeBruyn,未参与此项研究)称,生物演化出降解聚乙烯的能力,这并不奇怪。但她发现,与此前的研究相比,大蜡螟幼虫降解塑料的速度确实令人激动。德布鲁因表示,下一步需要找出导致塑料降解的具体原因,究竟是毛毛虫自身形成的酶,还是它的肠道微生物产生的酶?贝尔托基尼对此表示赞同,并希望未来这种酶能用于分解垃圾填埋场内及海洋里的塑料制品,而自己团队的发现能对此有所助益。不过,贝尔托基尼的愿景是将这种化合物用于某种工业过程中,而非仅仅“将上百万只毛毛虫扔到塑料上”。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