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著名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指出,人类对食物、住宿和安全的需求通常优先于受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然而,如何解释一些鲁莽行为或暴力运动,比如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宁可冒受重伤的风险呢?新研究表明,需求层次或许比我们认为的更加灵活多变——为了挽救自己的名誉,许多人不惜忍受恶心或痛苦的折磨。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心理学家安迪·沃纳塞克(Andy Vonasch)和同事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调查了111位美国人眼中名誉的价值。在受访者中,有40%的人表示,宁愿坐一年牢换取清白的名誉,也不愿背负罪犯的名声躲过牢狱之灾。被监禁无疑是一种直接的伤害,但“良好的名誉能够帮助你在社会生活中争取到所有你想要的东西。”沃纳塞克说。在另一项类似规模的调查中,70%的受访者告诉沃纳塞克团队的研究人员,他们宁可失去右手,也不愿在脸上纹上纳粹的十字记号(swastika);53%的人宁可选择立即死去,也不愿背负着猥亵儿童的嫌疑苟活一生;30%的人宁可立即死去,也不愿快乐地活过漫长的一生,却在死后被猥亵儿童的谣言缠身。该研究在线发表于7月的《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杂志上。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又会怎样表现呢?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沃纳塞克的团队让白人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隐性种族歧视的测验。随后,自愿者面临两种选择——将自己的测试分数通过电子邮件公之于众,或将一只手伸进盛满“超级蠕虫”(Superworms)的碗中(如图所示)。尽管隐性种族歧视测试得分较高的人(得分被篡改过)对“公布分数”的威胁表示怀疑,但他们仍旧倾向于选择将手放进“超级蠕虫”(30%比4%)或冰水中(63%比9%)。
从地铁让座到庭外和解,乃至仪式性自杀,人们愿意做出各种各样的牺牲以维护自己的名誉。在如今这个能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公开羞辱的时代,这篇论文有助于解释为何棍棒和石头只能让你骨折,而网络谣言却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