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在中国诞生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克隆猴在中国诞生

方行苇  发表于 2018年09月19日

本世纪初,又一次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上遭遇失败后,匹兹堡大学的科研人员在《科学》上发表文章,声称用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当时,克隆羊多利还是全球焦点,克隆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飞速发展中。针对这一论调,俄勒冈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shuhret mutellip)撰文指出,科学家更应该从人迹罕至的科学道路上发现不寻常的风景。但在2011年,米塔利波夫也遭遇了重大失败:他制备的克隆猴在怀孕81天后流产。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乌镇召开会议,研究大脑疾病的诊治。在这次会议上,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提出,科学界要想突破脑疾病诊治和脑科学研究的困境,就必须开发出新的实验动物,与人类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正是最合适的选择。考虑到猕猴漫长的生育周期——每28天有一次月经、完整的怀孕周期长达160天、性成熟时间长达5年,以及猴类复杂的遗传背景,蒲慕明认为走通这条路的惟一可能就是让克隆猴变成现实。

接下来五年时间中,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教授领导一个包括兽医、护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十几人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其中的核心人员正是1月《细胞》杂志封面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后研究员刘真。研究团队全方面改进了与克隆猴有关的显微操作技术,将从卵细胞中提取细胞核的操作时间提升到10秒之内,并将向卵细胞中注入体细胞的操作时间限制在15秒之内,从而将卵细胞在克隆过程中受到的伤害降低到了最小限度。

同时,研究人员广泛吸收了前沿科学的最新成果。通过将两种重要的酶注入尚未形成囊胚的卵母细胞中,实现了最为重要的重编程过程的启动,突破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最主要障碍。2017年11月27日,名为“中中”的第一只克隆猴诞生;几天之后,名为“华华”的第二只克隆猴也诞生;第三只克隆猴“梦梦”预计也将在不久后降生。

对全球生命科学界来说,克隆猴的成功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果未来,科学家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各种工具猴的开发,让猕猴成为符合科学家预期、能对多种基因缺陷疾病进行模拟的完美实验动物,将足以改变医学研究的未来。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