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具有调节流量的作用,改善了长江航道的通航条件,也从根本上改善了上游重庆至宜昌600多公里的航道。很自然,水库蓄水后通航条件变好,通航能力大大提高。
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长江是贯穿我国中部地区东西方向的一条重要、繁忙的交通运输线,在全国交通网中占据关键地位。建国初期,长江航道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加大对水运的投资,长江内河运输逐渐恢复,成为连接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水运大通道,是沿江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长江内河航运的发展,干线货运量不断攀升,1980年底,长江货运量比1975年增长了77.6%。2000年干线年货运量为4亿吨;2008年超过12亿吨,是1978年的29倍,相当于18条京广铁路的年货运量;2010年干线货运量达15.02亿吨,是2000年干线货运量的376%,占长江七省二市2010年水路货物运输量(18亿吨)的83.4%,是欧洲莱茵河的5倍、美国密西西比河的3倍,堪称为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长江干流货运量增长趋势图(亿吨)
川江制约航运能力
长江上游,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河段(长1030公里)的航道被称为“川江”,该河段自古就是沟通西南与华中、华东的惟一水上交通运输线。重庆至宜昌660公里的川江航道内,有激流险滩139 处,绞滩站24处,单行控制航段46处,复杂的水流条件和急流险滩也使得川江“自古不夜航”,通航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解放后,虽然政府不断投资,用于改善川江航运条件,但受到技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直至20世纪90年代,通往四川以及西南地区的通航条件仍不能得到根本改变。
长江虽然有着“黄金水道”的美誉,但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前,这条黄金水道的价值仅仅体现在长江中下游,上海到武汉能通行5000吨级的船舶和万吨级的船队,但在湖北宜昌以上通航能力却非常有限。险恶的通航条件成为这条黄金水道的瓶颈,制约着长江航运潜能的发挥,也制约着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航条件改善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100多处主要险滩被淹没,加之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库区通航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大部分单行控制河段被取消,绞滩站全部被撤销。重庆至宜昌河段水深为4.5米以上的航道长达548公里,5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可从坝前直达重庆港。三峡水库的调节作用使得下游枯水期最小流量由每秒320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5500立方米,从武汉到重庆,机动散货船枯水期和汛期上行通航时间分别为135小时和175小时,较船闸建设前缩短了约1/3。
航道通航条件改善后,加上三峡库区水上搜救体系的完善、应急救助站点的建立等管理措施的实施,船舶运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近3年来的试验性蓄水期间,船闸未发生两线船闸同时停航等责任事故,实现了“安全、高效、畅通”的通航目标。
三峡、葛洲坝年过坝(闸)统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