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加热到多少度才算熟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肉加热到多少度才算熟

撰文/云无心  发表于 2019年03月29日

一场“过桥米线中的猪肉是否会导致旋毛虫感染”的争论,让许多人思考这个问题:猪肉,或者其他种类的肉,到底要加热到什么程度才能食用呢?

一般来说,肉要熟了才能吃,但“熟”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通常会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肉变“软”了,好嚼了;二是肉中的寄生虫和致病细菌被杀死了,可以安全食用了。但是这二者并非同时发生。前一条标准,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感受。那些“好”的肉,比如里脊、鱼肉等,即使完全不加热也能满足上述两方面的需求,像三文鱼之类的食材,生食的风味甚至更好。所以,在食品技术里,“熟”的这两个方面要求,是分开考虑的。前者,是“口感风味”的问题,跟色、香、味等一起考虑。而后者,是食品安全的问题,是食品技术中至关重要的控制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的“熟”,是后面一条要求,也就是:肉需要加热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安全食用?

 

肉中的不安全因素

过桥米线之争起源于对旋毛虫的担心。旋毛虫是猪肉中最主要的寄生虫污染,在历史上造成过大量的感染事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美国每年有数百起病例,因病致死的会有几十人。中国的云南地区,由于生活习惯问题,也是旋毛虫高发区。

旋毛虫感染需要两个条件:猪被感染和猪肉没有充分加热。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猪肉都有旋毛虫(或其幼虫)。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美国对养猪场和饲料都进行了规范化,旋毛虫感染的病例大大降低。到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感染病例降到10起左右,而且主要是由食用野味、“自家养的猪”或者“直接从猪农手里购买的猪肉”导致的(小型猪场有时不遵循政府规范)。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商品猪肉都是要经过检疫才能进入市场。如果检疫操作得到了认真执行,那么检疫合格的猪肉就不会有旋毛虫的威胁了。

其实,旋毛虫只是猪肉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并不意味着是最难消除的。肉跟其他食品一样,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寄生虫或者致病细菌。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这些细菌的杀灭温度往往比旋毛虫还要高一些。有些细菌还能产生毒素,某些毒素即使在开水中也不容易失去活性。对于这些不安全因素,最有效的措施还是控制猪肉的质量。如果要以“万一质量监管失误”来作为不吃的理由,那么即使是充分加热的猪肉也“可能不安全”。

201110p78_f1.jpg

只要符合操作规范,过桥米线的汤可以有效杀灭旋毛虫。

 

该加热到多少度?

不过,在食品安全中,并不能指望单独由哪一道程序来保证安全。除了检疫疏漏的问题,还有检验之后重新被感染的可能。虽然旋毛虫不会被重新感染,但是各种致病细菌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进入。

这次引发争论的旋毛虫(或者幼虫)的杀灭温度其实比较低。根据国际旋毛虫病学会提供的《关于控制供人食用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中旋毛虫的推荐方案》,在60℃条件下,一两分钟就可杀死。而一旦达到62.2℃以上,就可杀灭。当然,出于安全起见,往往会建议加热到更高的温度。

相对于旋毛虫,致病细菌的杀灭要难一些。美国农业部以前的推荐是,把猪肉加热到160ºF(约等于71.1℃)。后来,他们把这一推荐改成了达到145ºF(约等于62.7℃)然后保持3分钟。他们认为,这两种做法都可以实现充分杀灭寄生虫和致病细菌。

 

“杀灭温度”的含义

在过桥米线争端中,起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争论汤的温度。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管云南的水沸点是95℃、94℃还是92℃,或者汤上桌的时候是85℃或者76℃,或者下完肉1分钟之后的76℃或者70℃,都远远高于杀灭旋毛虫所需要的62.2℃。

不过,这个温度并不是安全指南中所说的“安全温度”。因为,不管是烫、煮、煎还是烤,肉内部的温度都是逐渐升高的。我们关心的是整个肉中还有没有旋毛虫或者致病细菌留下,所以需要考虑的是肉中温度最低的部位。在一片肉中,就是厚度上的中间位置。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大块肉,外面熟透了,里面还是凉的;而涮肉的时候,肉片下去,基本上立刻就变白了。原因就在于,肉是固体,热量从外往里传递是热传导过程。热传导的效率比通常液体中传热的对流方式要低得多。肉越厚,中心达到“杀灭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在美国,许多厨房中都有金属热电偶温度计,可以插到肉中间,监测达到的温度。这也就是美国农业部推荐控制温度的方法。而中国人很少使用这样的方式,往往通过经验来判断“火候”。

对于大块的肉,使用热电偶测温的方法简单准确。但是对于薄薄的肉片,一般的温度计就无能为力了。不过,作为一种估计,我们可以进行数学模拟计算。经过这样的计算,对于一两毫米的肉片,只需要几秒钟,中心温度就能接近汤的温度。这个时间随着肉片厚度的增加会迅速增加。

 

这几种吃法是否安全?

过桥米线:按照过桥米线的规范做法,汤上桌的时候温度应该很高,一般在80℃以上,新闻报道中记者实测的一个样品是76℃。加入肉片之后1分钟,一般的汤的温度还是高于70℃,而76℃这碗汤则降到了70℃。即使是76℃的汤温,肉片加入之后,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降低。这个“一定的时间”即使只有几秒,也正是肉片温度升高的时间。如果肉片比较薄(比如不超过2毫米的一般要求),中心的温度在1分钟之后,也应该是超过了62.2℃。对于杀死旋毛虫来说,是足够了。不过,安全问题从来没有“卡点”的,而需要留有一定的余量,所以通常会建议使用更高温度的汤,《云南省旋毛虫病公共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建议汤达到85℃以上,这可以杀灭旋毛虫和其他致病菌。

火锅涮肉:火锅涮肉的情况跟过桥米线的烫肉类似。不过,火锅中的汤一直保持沸腾,汤温也就可以保持在90多度。对于肉片来说,只要不是好几片粘在一起,基本上没有问题。火锅中需要注意的是海鲜类食品,“厚度”远远大于肉片,中心温度达不到“杀灭温度”的机会还是不小的。

牛排:半熟的牛排中心留有血色,是特意不加热到杀灭寄生虫和致病菌的温度。从“风险”来说,是最大的。牛排的安全性主要不是靠加热来保障,而是依赖于肉本身的安全性。也就是说,能够用于烤牛排的肉,必须是严格检疫、严格卫生操作的。在美国的许多餐馆,菜单上的牛排下面都会有“加热不充分,存在致病细菌感染风险”之类的警告信息。

201110p78_f2.jpg

一些食客对牛排的特殊要求,使得它们不可能被充分加热,要保障安全就只能在牛肉生产过程中下功夫了。

 

任何食物都无法实现“绝对安全”。食品科学的目标是找出导致风险的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从而尽可能降低风险。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尽量避开不安全因素,烹制猪肉时,可以记住这么一条简单的原则:达到“安全温度”的肉,不一定变白了;但是如果肉片的中心已经变白,那么就达到了“安全温度”。多加点热没有坏处。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10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