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更懂得分享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人类更懂得分享

撰文/张穆君  发表于 2019年03月29日

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的法则。但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也不乏一些高级的利他行为。

在这方面,人类更有一些独特之处,我们会向身处苦难之中的同类施舍,会为同类讨公道,这些利他行为构成了人类分工合作的基础。在自然界中,除了蚂蚁、蜜蜂、裸鼢鼠和魑蝠等少数社会性动物,周密的分工合作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是跟人类演化关系很近的其他灵长类动物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懂得分享由分工合作所获得的成果。我们的祖先不但在捕猎时有所分工,妇女和老人还可以放心地在家中耕织,因为他们知道被带回来的战利品会与大家分享。而我们的“亲戚”黑猩猩则不同,他们尽管也会群体作战,但是否能够分到一杯羹,基本取决于黑猩猩是否参加了捕猎行动以及分配战利品时的战斗力。

                                              201110p84_f1.jpg


分享也是一种自私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直是古代哲学家们争论的问题,难道真的是因为人天生具有乐于分享的美德吗?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心理学家弗兰斯·维尔(Frans B.M.de Waal)和米歇尔·博格(Michelle L.Berger)在僧帽猴(Capuchin)身上同样发现了与合作伙伴分享战利品的行为。

而近期德国匹兹堡大学进化人类学家、比较心理学家凯撒琳娜·哈曼(Katharina Hamann)和迈克尔·托马瑟罗(Michael Tomasello),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菲利克斯·瓦那肯(Felix Warneken)以及密歇根州立大学动物学家朱利亚·格林伯格(Julia R. Greenberg)联合发表在2011818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论文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的分享是有条件的,它与合作分不开。

在他们实验中有一组巧妙的装置,只要拉动盒子上的绳子,让板子靠近自己,分别放置在板子两端的两个玩具弹球便唾手可得。在演示给儿童之后,让他们两人一组分别进入实验室。他们知道必须合作,一起拉绳子才能拉动板子,但在他们拉绳子时,原本摆在一侧的两个玩具弹球中的一个会滚向另一边。幸运的儿童会得到3个弹球,而另一名儿童只有1个。这时,有半数的2岁儿童和占总数3/43岁幸运儿童愿意分享自己的弹球。

如果只需要一名儿童即可拉动板子,那么占总数1/42岁儿童和半数3岁儿童愿意把自己可以独享的战利品分给伙伴。但如果不需要拉动绳子,而是一进入实验室便可以得到不同数量的弹球,只有1/42岁儿童愿意分享了。

因为儿童一进入实验室看到的就是两两分开放置的4个弹球,也许他们就默认应该按照这种状态进行分配,所以在最开始的实验中才愿意将自己的所得分给伙伴。

为了排除这个原因,研究人员又将4个弹球放在一起作为初始状态重新开始了一轮实验。不出所料,在这种前提下,如果需要合作拉动盒子才能获得弹球,2岁儿童只有不到1/4愿意分享,但仍有3/43岁儿童愿意把得到的4个弹球与合作伙伴分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需要合作拉动盒子就能获得4个弹球,几乎没有儿童愿意把自己独自获得的战利品分给别人。也就是说,在没有默认每人分得两个弹球的时候,2岁儿童愿意独吞战利品,而3岁儿童乐于平均分配给同样付出劳动的伙伴,而对于没有付出劳动的人,他们都不愿与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3岁儿童之所以愿意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平均分配给合作者,也许是因为他们已经预想到,在之后的合作中,伙伴会给予相应的回报,或者担心如果自己独吞合作成果后,别人就不愿再和自己合作了。于是在另一轮实验中,研究人员对3岁儿童强调实验只有一次,弹球总共只有4个,他们的测试也表明所有儿童都已经了解这个情况。可是,尽管他们知道分一个给同伴自己就少一个,但仍然有75%3岁儿童愿意平均分配通过合作获得的劳动成果。

而黑猩猩就不会这么崇尚公平。两个黑猩猩同时按动踏板努力获得食物,当看到食物马上就要滑入另一只黑猩猩手中时,不走运的黑猩猩常常赶忙踩动踏板,让跷跷板上的食物滚到自己这边,最后不管是谁得到食物,它们都不愿分给自己的合作者。是不是因为黑猩猩不知道该怎样分享呢?研究人员又在装置上加了个机关,一旦黑猩猩要把食物据为己有,食物就会从跷跷板上掉下去,它们谁也得不到。这时,很多黑猩猩才不得不选择和伙伴分享。

201110p84_f2.jpg

有人质疑弹球这个玩具太古老,对现在儿童的吸引力太小,他们本来就不想要这些“劳动所得”,当然会大手大脚地分发给别人了。不过,哈曼解释说,弹球对儿童永远有吸引力,最近相关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3岁儿童都懂得要按劳分配,而黑猩猩却不懂,这很可能是因为它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因为黑猩猩很少会真正合作捕猎,但人类必须学会分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以后被选为合作对象,通过这种社会选择机制,儿童才学会了分享。

 

为何人类会分享?

人类为什么会分享?到目前为止,生物学家并没有在基因上找到答案。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和俄斯·费雪贝奇(Urs Fischbacher)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名为《利他的本质》的文章,文章中指出,人类之所以会作出大量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利他行为主要是因为人类更在乎别人的评价,并且懂得互惠互利。

公平观念已经在人类社会中达成共识,如果谁不遵守就会受到惩罚,人们哪怕自己受到损失也会坚决惩罚不遵守公平规则的人。在德国行为经济学家韦尔纳·古斯(Werner Güth)的经典实验中,AB两名实验的参与者会得到一笔钱,A提出分配方法,B来选择是否接受。如果接受了A的提议,两人就可以分钱,但如果B不接受,那么谁也拿不到一个子儿。如果B绝对理性,那么无论A怎样提议,他都应该接受,因为有钱总比没钱好,他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实际上,只要A分给B的钱少于25%B就不干了,他宁可自己不要也决不接受A的不合理分配。

人类的分享也不全都出于对公平的追求,有时候是由于对别人困境的感同身受。《我们为什么合作》(Why We Cooperate?)的作者迈克尔·托马瑟罗(Michael Tomasello)认为,人类的分享不光在物质层面,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服务别人和分享信息。

1418个月的婴儿已经会帮助别人了。他们会帮助手里拿着很多东西的人捡起掉落的物品,但如果手里没有拿别的东西或者故意把东西扔到地上,他们就不会帮忙捡起来了。如果在这之前婴儿就知道这个人遇到了“倒霉”事,比如刚画好的画被人撕了,他们就会同情地看着他,在之后的实验中对他也格外关照,变得更愿意帮助他了。

这种行为并不是家长特意教他们的,因为即使有意识地在婴儿帮助别人之后给予奖励,他们的助人行为也不会增加。但如果先给予奖励,一段时间以后不再给予了,他们的助人行为则会减少。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这些婴儿发自内心的助人行为本来是一种内部动机,但被转化为了由外部奖励刺激的外部动机,所以当外部动机消失时,他们就不再愿意帮助别人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出,婴儿是可以觉察到“谁是需要帮助的人”,但是黑猩猩则意识不到这一点。托马瑟罗在黑猩猩笼子中放两根绳子,每根都连着一块放有食物的板子,并且拉动时都需要同样大的力气。惟一不同的是拉动一根绳子只会给自己的笼子添食,而另一根绳子则会给自己和隔壁笼子都添食。这种举手之劳还可以惠及邻居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但黑猩猩并不会主动拉那根给两个笼子都添加食物的绳子,当然,它也不会故意不为邻居做好事,拉哪根绳子完全是随机的。

难道它不知道两根绳子的区别吗?托马瑟罗把黑猩猩的邻居带走,留下空笼子,并把两个笼子打通,这样参与实验的黑猩猩就可以自由往来于两个笼子,居住面积一下子翻倍了。这时候黑猩猩就会主动拉动给两个笼子都添加食物的绳子,让自己的食物也翻倍。看来黑猩猩知道拉动两条绳子的区别,只是不知道该给自己的邻居也分享一些。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10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