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根据量子力学,电子既是粒子同时也是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既然是波,就可以列出它的波动方程,对波动方程进行求解,可以得到电子的行为状态。原来,处于不同能级的电子在空间的状态是一种几率分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子云”。可以这样理解,在某一时刻,我们不可能知道电子的具体运动方式,但可以知道处于某一能态的电子在哪里几率低、在哪里几率高。换句话说,一个电子在它存在的区域内可以在无数个地点同时存在,我们只能知道它在哪里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这的确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描述,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说明各种各样的实验结果。
比如“s轨道”电子云的空间分布是个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球形,电子越靠近球心几率密度越高,电子云基本呈球对称分布,这个“球”中可以容纳2个电子;而p轨道则像一个“哑铃”,有3种取向,所以有3个“哑铃”,每个可以容纳2个电子,一共可以容纳6个电子。
每2个电子形成1种类型的电子云(只有1个电子时电子云形状也是一样的),在原子中,不同的电子云是以原子核为中心叠加在一起。比如氖原子有10个电子,就有5种电子云,有1s、2s、2p(3个方向,分别是2px、2py、2pz),重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电子云“球”,但每个电子仍在各自的电子云中运动。氧原子有8个电子,根据Hund规则也有5种电子云。铀原子有92个电子,有超过46种形状的电子云,重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各种形状的电子云构成的“更均匀的球”。
Hund规则指能级相同的轨道只有被电子逐一自旋平行地占据后,才能容纳第二个电子。打个比喻,如果有一排规格相同的双人房间,先来的都是同性的客人,每个人都“乐意”选择一个空房间住下,住满之后,再来的客人必须为异性,逐个挤进只住了一个人的房间,“和谐”相处。2p轨道共有3个“房间”,能容纳6个电子,最先来的电子先占据空“房间”,它们自旋一致,从第4个电子(自旋相反)开始,依次填充先前已有1个电子的“房间”。如氧原子有8个电子,其2p“轨道”共4个电子,3个电子先占满3个“轨道”,另1个电子才去与其中的1个电子共用“轨道”。
4个壳层的电子云
图中列出了根据量子力学计算出来的原子从最内侧的K壳层到N壳层的电子云。各电子云右上角的数字和字母组合为该电子云的名称。电子云的形状取决于如下3个要素。第一个要素,电子云到原子核的距离。也就是壳层数(叫做“主量子数”),依次分为K、L、M、N⋯⋯第二个要素,电子云的基本类型。同一壳层上电子运动的角动量分级(叫做“角量子数”),分别称为s、p、d、f⋯⋯与主量子数一起决定电子云形状。距离原子核越远,电子云越复杂。第三个因素,电子云的伸展方向(叫做“磁量子数”)。例如上表中的2p格子内的“×3方向”,表示2p电子云有上下、左右和前后3个伸展方向。
化学键只是电子行为的表现
在化学反应中,会形成几种化学键,把原子结合在一起,所谓化学键就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化学键的本质是原子的电子云重叠产生的电磁力。单个原子在正常情况下都是电中性的,电子云图像比较对称。但当2个原子碰到一起时,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核间距约2、3个原子尺度),2个原子的电子云就会相互干扰,发生变形重叠,产生电磁吸引力。随着原子相互吸引进一步靠近,电子云进一步交叠合并,形成一个新的覆盖2个原子的大电子云(不同的原子电子云会有偏离)。当2个原子核靠近到足够近时,由于原子核带正电,核之间的排斥力增强,最终抵消电子云重叠产生的吸引力,达到平衡,2个原子就这样结合在一起。
我们以氢原子为例来说明原子结合的过程。氢原子只有1个电子,直径大约为0.11纳米(1纳米等于10-9米),电子云为1s型,是最简单的电子云。当2个氢原子靠近时,电子云相互影响而变形,产生引力,并使电子云重叠在一起,形成1个新的电子云。这个新的电子云绕2个氢原子核分布,在两核之间出现的几率最大,相当于在两核之间存在一个带有负电荷“区域”,把两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吸引在一起。当两个核靠近到0.074纳米时,电子云的吸引与两核之间的排斥(靠近时电子也有排斥)达到平衡,此时,2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成为1个相对稳定的氢分子。
两个氢原子的势能曲线
这样形成的氢分子的结合力就是所谓的共价键,其中2个电子的自旋必须相反才能共处一个电子云,被2个氢原子核共用,所以称为“共用电子对”。如果2个电子自旋相同,则不能成对,不能形成共价键。
推而广之,如果A、B两原子各有一个成单电子,当A、B相互接近时,两个电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结成电子对,即两个电子的电子云相互重叠,则体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学键,即1对电子形成1个共价键。同样道理,形成的共价键越多,体系能量越低,形成的分子越稳定。因此,各原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尽可能多地形成共价键。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