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网络成瘾了吗?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你网络成瘾了吗?

撰文/张智丰  发表于 2019年04月01日

最近,北京军区总医院出台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引起了各界关注。标准中的一条“每天上网6小时,持续3个月以上”,尤其被媒体拿来集中宣传和放大。一时间,我们这些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在整日“泡电脑”之余,不禁会打趣地问上自己或朋友一句:你网络成瘾了没?

 

那些网瘾少年们

实际上,医疗诊断的标准,岂能仅凭时间一条就一锤定音?大家看着媒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报道,也就当个玩笑开开,并不当真。但玩笑归玩笑,真正的成瘾者怕是不会有这种幽自己和他人一默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故事要沉重得多。

如果你是在电脑比较普及的这几年上的大学,搜索一下你的记忆,大概会在脑海中保留有这样的印象:你的同班同学,某男,内向,不善人际交往,或者,看起来在人前侃侃而谈,仔细想来却没啥知心朋友,从未见他向谁吐露过心迹。上课时不怎么能见到他的人,有事去找他,往往发现宿舍中他一人枯坐电脑前,正在某游戏中努力奋战。后来,就听说他考试纷纷挂了红灯,再后来,勒令退学,被家长领回家去了。你还会听到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说,每年每个学院都要退学35个学生,其中大部分人的情况与这个同学类似……

这些学生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被称作“高考钉子户”的张非了。他先考取了北京大学,后因沉迷网络,挂科过多被勒令退学;后又考取清华大学,结果不幸的历史再次重演……这是极端的例子,大部分被退学的学生从此销声匿迹,不知去向。他们通常拥有很高的智商水平—想想看,许多电脑游戏需要大脑、双手和感官高度的协调能力,这其实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而且,他们也不乏高的成就动机:许多电脑游戏成瘾的青少年打游戏一丝不苟,以取得高的分数或打“通关”为自豪。然而,这些少年就是无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上来,而只是一味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使个人的才能虚掷,期望落空。


成瘾:以“失控”对抗“控制”?

网络成瘾如此普遍,给个人及家人带来的痛苦如此巨大,然而虽然电脑网络的逐渐普及,对网络成瘾的了解却只是刚刚起步。12年前,美国教授金伯利·杨借鉴赌博成瘾的界定标准,首次将网络成瘾行为作为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加以系统研究。当前,多数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但在网络成瘾者的类型、成瘾原因及影响因素、治疗方式上都存在较多争议。

成瘾类型方面,有学者提出了网络关系成瘾和电脑游戏成瘾的区分。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本就更含蓄间接,手机短信、QQ大行其道,使人们不好当面直说的话语有了沟通渠道。关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使用QQMSN等互联网工具,与他人建立联系,其结果未必有害,反而可能带来人际上的支持和获益,这种人际交流模式也类似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相反,花费大量时间在电脑游戏及其他视频游戏上的成瘾者,往往显示出人际上的敌意、孤立或退缩,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沉迷在充满新奇刺激的游戏世界中,以虚拟成功所带来的快感,暂时掩盖那些令他们焦虑和挫败的现实压力。然而,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只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其结果往往令他们的现实处境进一步恶化。当前,因成瘾问题影响学业和生活的青少年,大多数属于这种电脑游戏成瘾。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出台,为解决成瘾问题提供了出路。但是许多业内人士担心,所谓成瘾和戒瘾,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甚至掩盖了问题形成的原因。他们更倾向于将成瘾看作是应对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一种以行为“失控”对抗“控制”的方式。

如同俗语所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心理学研究也证实,越是强调控制,就越可能失控。一个著名的“白熊”实验中,研究者为被试呈现了一幅白熊的图片,之后把被试分为两组,一组告诉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千万不要想到白熊”,而另一组不做处理。结果发现,恰恰是那组被叮嘱不要想到白熊的被试,更多地想到了白熊。

而与此相关的,考察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往往会发现,父母大多采用专制、控制的方式对待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那些青少年身上,很少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不仅如此,那些父母通常还十分吝啬于夸奖自己的孩子,却总是盯着他们的不足看个不停。这些被过度控制的青少年由此走向了父母控制的反面—无法自控的成瘾行为。

此外,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完全由父母的意志主宰,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完全没有自由,全由他人控制,这个人的生活该是多么的痛苦、无趣和无聊。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中脑多巴胺奖赏回路与人的满足感有关。长期处于控制之下的个体,其多巴胺回路激活不足。而电脑游戏往往能快速激活奖赏回路,只需点点鼠标,按按键盘,胜利顷刻到来。虚拟世界提供了现实中无法寻觅到的巨大满足,难怪成瘾者纷纷踏上这条“乐不思蜀”的不归路。

另一个充满争议的主题,是关于成瘾者的愤怒、人际不信任及攻击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进行具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之后,被试的攻击行为显著增加。一些人由此得出电脑游戏是引发反社会行为的原因所在,但这一结论未必适用于电脑游戏成瘾的被试。另有研究发现,当对被试群体按是否电脑游戏成瘾进行划分后,正常人群在玩过暴力游戏后攻击行为明显增加,而成瘾者在进行暴力游戏后其攻击行为反而出现了降低。

 如此看来,攻击行为和电脑游戏,谁因谁果并不清晰。而临床治疗案例中的成瘾者,往往因从小到大父母过于控制的教育方式,积累了巨大的愤怒无处发泄,暴力游戏则成为了他们宣泄的惟一出口。难以想象,如果连这样的出口也被堵死,这些人将会以何种破坏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攻击和愤怒。

因此,如果要戒除“网瘾”,就需要改变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性,改善家庭关系,允许直接表达不满和愤怒。当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纳,获得现实世界的满足感后,才可能逐渐远离电脑和网络的虚拟世界。

          

小贴士:

金伯利·杨简版网络成瘾量表

请对以下问题分别做“是或否”的回答:

(1) 你是否觉得脑子里想的全是上网的事情(总想着先前上网的经历或下次去上网的事情)?

(2) 你是否感到需要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

(3) 你是否曾多次努力试图控制、减少或者停止上网,但并没有成功?

(4) 当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你是否会感到心神不安、郁闷或易怒?

(5) 你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计划的时间要长?

(6) 你是否因为上网而损害了重要的人际关系,或者损失了教育或工作的机会?

(7) 你是否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上网的卷入程度?

(8) 你是否把上网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排遣不良情绪(如无助感、内疚、焦虑、沮丧)的方法?

 

分析:如果你回答“是”的题目数大于或等于5道,就存在网络成瘾的倾向。此量表为测量网络成瘾整体情况的问卷,其中(1)、(2)、(3)、(4)题涉及戒断反应、耐受性、戒断失败等成瘾症状,(5)、(6)、(7)题涉及网络带来的现实功能损害或与现实的冲突,(8)题涉及网络的情绪改变功能。如果想要考察某一特定类型的成瘾情况,如电脑游戏成瘾,可将条目中的“上网”替换为“打游戏”进行填写,记分方式与网络成瘾相同。

 090203_你网络成瘾了吗 图1.jpg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09年第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