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雨林的滋味
雨林中,一年四季都有花朵在展示绚丽的色彩,释放淡淡的幽香,眼睛和鼻子都受用无比。然而鲜花常有,果子却不常有。不过你不用着急,即使没有果子也有东西可以抚慰你肚子里的馋虫。“没有果子吃,难道还能吃花吗?”没错,花既饱眼福,也饱口福。
所谓靠山吃山,聪明的雨林居民把花朵收集起来,变成了傣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吃花似乎有点暴殄天物,但是从你吃下第一片花瓣开始,所有的顾虑都在瞬间消散。品味着芬芳的花朵,花香美味会沁入心脾。
只要你在傣味餐厅里坐下,热情的傣族服务员就会向你介绍,“要不要来盘芭蕉花尝尝”,初到版纳的游客一定会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没错,就是芭蕉花。上菜之后,顾虑全消,那味道就像竹笋一样清甜,其间还泛着芭蕉的清香。吃完芭蕉花,再尝尝鸡蛋花。作为傣族信奉的佛教植物“五树六花”之一的鸡蛋花深受傣家人的喜爱。它的花瓣中心淡黄,边缘纯白,就像切开的煮鸡蛋。用鸡蛋花沾上调好作料的蛋液油炸,香酥之下还透着芬芳,是傣家人招待贵客的一道美食。
除了这两种鲜花,在西双版纳,你还可以品尝到大白花、云南石梓、火烧花等鲜花。除了味道鲜美特别,鲜花中的氨基酸等成分对人体保健还有好处,真是美味与健康共享。傣族少女的曼妙身材可能也与常吃鲜花有关系吧。
除了鲜花,臭菜恐怕是让人印象最深的菜肴了,它是含羞草科植物臭菜的嫩芽。用臭菜煮成的杂菜汤有种特殊的味道,有人说那是臭豆腐和豆豉混合的味道。不过,臭菜跟臭豆腐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闻着臭,吃着香。如果你喝不下这种汤,那就来盘臭菜烘蛋吧,跟鸡蛋配合在一起,“臭”减少了很多,并且还增了几分鲜香。除了野菜,竹虫和酸肉也值得尝一尝。前者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就像缩小一号的家蚕,用油炸得香酥金黄,令人垂涎。不但味道鲜美,它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做酸肉原本是傣家人在湿热条件下保存肉类的方法,如今酸鲜开胃的酸肉已经成为傣味菜肴的代表之一。
提供良药冰片的望天树和“见血封喉”的箭毒木都生长在同一片雨林中
除了给人们提供吃住的物资,雨林还会无私地拿出药剂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很多清咽利喉的药物中都有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味道,闻着香,吃着苦,回味又是甜的。这就是消炎良药冰片的味道,纯净的冰片就像冰一样。那这种神奇的冰是从何而来呢?在雨林中,你能见到冰片的主人——高达四五十米的龙脑香树。把龙脑香产的树脂收集起来,再进行精炼就得到了良药冰片。
傣族很早就开始利用龙脑香的树脂,铁凿在树干上打一个小凹坑,他们用火一点,立即就会熊熊燃烧起来,几分钟后,树干中的油汁就会“滴滴嗒嗒”往下淌,并很快流满小凹坑。西双版纳傣族寺院的僧人视龙脑香为“神树”,为“树中之宝”,他们常用这种油脂点佛前的“长明灯”,也用这种油脂熬制傣家“圣药”,且誉之为“龙涎香”,据说是从龙的嘴里流出来的唾液凝聚而成。不仅药效特别,龙脑香还可以把热带雨林在地球上标识出来,它们是热带地区典型的标志树种。1974年,西双版纳植物园创始人蔡希陶先生在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发现龙脑香树,最终证实西双版纳有真正的热带雨林。
除了治病救人的圣药,雨林中还隐藏着经常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烈性毒药“见血封喉”。它的原型就是箭毒木的乳汁。它之所以能见血封喉,是因为箭毒木乳汁中含有见血封喉甙,这种物质一进入动物血液,就会让动物肌肉松弛,心跳减缓,同时让血液凝固。聪明的傣族猎人很早就会从箭毒木的树皮中采集乳白色汁液,涂在箭头上,去林中狩猎。据说,被射中的动物在逃窜时,如果走上坡路,最多只能跑7步;走下坡路最多只能跑8步,再多跑一步就毙命了。
不过,箭毒木也有温柔的一面。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套相貌普通的衣裳,它的面料来自最毒的大树——箭毒木。在制作箭毒木衣料时,需要先把箭毒木的树皮从树干上剥下,在水里浸泡一个月,让毒素都溶解在水里。之后再将树皮捶松、晒干,就可以做衣服了。这种树皮衣又厚又柔软,并且弹性十足,一点也不比棉花和羊毛逊色。箭毒木树皮衣防潮、防虫蛀的特性赢得了雨林居民的青睐。别看这种衣服有些粗笨,它可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穿上它是身份的象征。
野生稻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如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跟橡胶打交道,从电线到汽车轮子,从橡皮擦到神舟飞船,从脚下的鞋底到身上的雨衣。离开橡胶,似乎整个世界都会停止运转。
在西班牙探险家第一次踏上南美大地时,橡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种胶球游戏,唱着歌互相抛掷一种小球,这种小球落地后能反弹得很高,如捏在手里则会感到有黏性,并有一股烟熏味。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浓稠的液体涂在衣服上,雨天穿这种衣服不透雨。他们还把这种白色浓稠的液体涂抹在脚上,雨天水也不会弄湿脚。一番寻根究底之后,终于发现了这些“神奇”物品的来源——雨林中橡胶树的乳汁。橡胶树为大戟科多年生乔木,是一种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因其每一小根叶柄上总是着生3个叶片,所以又有三叶橡胶树之称。它的原生地仅限于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南纬0~5°的冲积平原和热带雨林中。
在随后的近400年时间里,全世界都在重复印地安人的游戏,涂在衣服上防雨,做成弹性小球供儿童娱乐。因为橡胶遇高温变黏、遇低温变硬的“毛病”大大地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直到1852年,美国化学家古德伊尔(Goodyear)在做试验时,无意中发明了橡胶硫化法,偶然相遇的橡胶和硫磺,组成了不再黏黏糊糊的胶皮。从此,橡胶成为了一种正式的工业原料。不久之后,英国人邓禄普(Dunlop)发明充气轮胎,1895年,第一辆装配充气轮胎的汽车驶出了工厂。之后,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开始了。汽车工业的兴起,更激起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胶价随之猛涨。1900年,橡胶的平均售价是每千克2.3美元,6年后就飙升到每千克5.55美元。
橡胶的巨大市场,催生了橡胶种植业。在巴西,每年野生橡胶生产生胶的极限数量是4万吨。这远远不能满足全世界的需要。1876年,英国人威克姆历尽艰险,从亚马孙河热带丛林中采集7万粒橡胶种子,送到英国伦敦的邱园培育,然后将橡胶苗运往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种植并获得成功。1957年,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种植和生产橡胶的开始,现在年产橡胶65万吨。
如今,橡胶已经成为工业和信息化社会的支柱,这是当年摆弄胶球游戏的儿童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在沟谷雨林的某一条小溪旁,生长着几丛外貌平常的小草。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杂草,它就是鼎鼎大名的野生稻。作为栽培水稻的远房亲戚,虽然不能结出饱满的籽穗,但是它们体内却有很多栽培稻没有的高价值基因—有的可以抗旱,有的可以抗倒伏,还有的可以抗病虫害。让它们和栽培稻联姻可以生出性能优良的后代。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有野生稻的功劳。杂交水稻的成功,关键之一就是袁隆平院士在野外找到了雄性不育的野生稻。
除了野生稻,雨林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物种,在普通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是巨大的基因宝库。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