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煤矿”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绿色煤矿”

撰文/李暄  发表于 2019年04月01日

在西双版纳,人们会种下专供烧柴用的薪炭林——铁刀木。

迎着清晨的一缕阳光,岩罕么见和妻子玉香楠相继地走下山来。这一天和一年中的其他日子并没有不同,他们凌晨4点就要上山割橡胶,然后再安排接下来的活动。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这种带来巨大经济利润的树种就成了这个家庭主要忙活的对象。到家简单地收拾一下,岩罕么见开始摆弄砍刀想要劈出一些竹篾,玉香楠去拿柴火准备做饭。他们烧的就是铁刀木,西双版纳的大部分傣族家庭都会自己种植。为了当柴火使,年初就砍下来,整整齐齐地码在屋外,不过在这里,他们并不叫它铁刀木,而是叫黑心树。

090410_绿色煤矿 图1.jpg

传说中,黑心肠的领主做尽了坏事,死后为了赎罪,便化身成了这种黑色心材的树,从此千人砍万人斫,砍下来的树干用作烧柴,它们也很快长出了新枝,这样代代相传下去。这听起来并不美妙,有多大的仇恨要如此来报复呢?至少和它的功用相比,铁刀木是受了委屈。它的黑色心材既耐腐蚀又抗虫,用来建造房屋或者制作家具都是极好的材料。村里有户人家的房柱就是铁刀木做的,有一人合抱那么粗,现在已经是非常少见了,羡慕坏了很多人。

“好烧啊!”说起铁刀木,在厨房里忙碌的玉香楠更有发言权,“火力旺,一小段烧的时间特别长,没有火花,还没什么灰。”而对于男主人岩罕么见来说,则更看重它收获的方便性。村里人人都种铁刀木,就生长在房前屋后或者庭院里,就算远一点的,也在山地的边缘,低海拔生境的限制注定了它们不会生长在路途遥远的高山上。

他们家的几片铁刀木林是从父亲那里得来的,有的老树甚至是从爷爷那里传下来的,他这样年纪的人根本说不出已经种了多少年。文献上记载得最多的是“由边民在贸易、串亲访友的过程中引入到西双版纳栽培,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彼时在头人和土司统治下的西双版纳,人们进山采集森林产品和砍伐都必须交税,于是,其中有一个聪明的傣族小伙,也许叫岩龙罕,也许叫其他名字,试探性地带回来几节树桩,种在了自己的庭院里。新枝越萌越多,那最初背井离乡的植株,早已成为庞大家族的长者,它的子孙遍布西双版纳的傣寨周围。

岩罕么见小伙子还记得一种叫做“Taungya”的老办法,是用来种植铁刀木的。人们把铁刀木的种子和旱稻的种子混合着撒下,旱稻收割后,铁刀木高约30厘米。第二年在幼林中种植棉花、黄豆等,收获后,铁刀木高5080厘米,成为铁刀木林,以后不再种植其他作物。当铁刀木生长到第五年时,人们在树干约1米高的位置截去主干,余下的树桩当年可萌生23枝,以后每隔35年伐光萌枝,萌枝便随着砍伐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多,最多时,1棵主干上有30多株萌枝。对于为什么要在每年的2月集中砍伐,他认为这时候有利于枝条萌生,如果晚于这个季节砍伐,树木容易遭虫蛀,影响薪柴质量。

“傣族的很多经验都是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总结,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像他们经营的铁刀木,烧起来不爆火花,很适合木质结构的傣楼使用而不会有安全隐患。”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许再富教授这样解释。许教授研究保护生物学和民族植物学,随着世界各地对原住民知识的深入研究,人们意识到这些传统知识体系中包含着认识、利用与保护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的丰富知识和实践,也是人们管理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傣族对铁刀木林长达四百多年的种植早已落入研究者的眼里,他们引用一些科学的指标如抗逆性、生物量、热值等来评价铁刀木的薪柴特性,计算它对热带雨林保护的作用和价值,这个结果让一些研究者感到非常的兴奋。而另外一个来自西双版纳植物园的研究团队则参考了“Taungya”方法,在植物园里做铁刀木混农林的研究,并把铁刀木经营的技术传授给附近山地的哈尼人,来解决薪柴短缺和因为薪柴砍伐森林的问题。同时,政府也在路边大量种植铁刀木作为行道树。如果傣族和铁刀木之间的这种依赖能够称为一种文化,那么铁,刀木文化正在科学界迎来它的春天!

然而,这种美好的形势并不能拂去人们的担忧。人口越来越多,森林的面积越来越小,谁又能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累积的这种平衡不会在将来某一天崩溃呢?岩罕么见已经把他的几片铁刀木砍掉了,换成了橡胶树,在他看来,土地越来越金贵的今天还保留着铁刀木林无疑是一件有些奢侈的事情,至于出现的薪柴缺口,他会用落下的橡胶枝去填补,也会从集体林里找一些柴火。橡胶树是20世纪引种成功的重要树种,它带来巨大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影响,气候变化、土壤养分变劣、物种多样性明显下降……对此,研究人员和环保人士同样忧心忡忡。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09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