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元凶无处遁形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流感元凶无处遁形

撰文/冯志华  发表于 2019年04月01日

在1918年流感大暴发的时候,人们甚至不知道那场瘟疫的真凶究竟长得是什么样子。90多年过去了,借助高科技的复合检测手段,流感病毒已经无处遁形。

2009510日,四川省报道了我国内地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短短的10个小时之后,此病例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人们的神经又一次紧绷了起来。

一般来说,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症状表现与普通流感患者的症状表现没有很大的区别。在初步检测中,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或与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咽拭子、痰液、血清H亚型病毒抗体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都会被判断为疑似病例。正是依据这些指征,锁定了内地第一例疑似病例。在接下来的10多个小时里,医学检测人员紧张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测工作,为确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卫生部200958日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中明确指出了四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外周血象、血清学诊断、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及病毒分离。这些近乎繁琐的检查流程,究竟是如何提供指证甲型H1N1流感元凶的证据呢?


血液中的线索

人体血液系统中,除了骨髓之外,流淌在全身血管和组织中的血液都称为外周血,在外周血中,各种血细胞的形状及所占比例会随人的身体状况而发生变化,这些指标被称为外周血象,因此,医生可以根据血象对一些疾病做出基本的判断。比如,感染了甲型H1N1病毒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伴有血小板降低。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血象表征可能与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大量的对抗病毒的干扰素从而影响白细胞有关。

要想知道上述血象变化是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就必须进行血清学诊断,以检测血清中存在的病毒抗体。一般会选取两份病人血清,采集时间分别是发病3日内和24周,利用免疫学方法测定其中的抗体数量。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荧光免疫法(IFT)两种。一般来说,在受到病毒侵染后,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对抗病毒的抗体。上述两种方法,正是利用检测抗体来测定疑似患者是否患上流感。

ELISA是一种经典的检测抗体含量的方法,早在1974年就有学者利用这种方法对流感病毒的抗体进行了检测。首先将含有病毒抗体的待测标本(来自于疑似患者的唾液等标本)及与特定酶类联结在一起的相应抗原(如流感病毒的特异蛋白)固定在一种固相载体的表面,并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而这时,与抗体偶联在一起的酶能够催化上述载体上的某种物质变为有色产物。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定量性,因此,固定于载体表面的酶的含量与抗体的含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最终我们就可以根据有色产物颜色的深浅来定性或定量分析病人血清中的抗体。ELISA已经成为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快速诊断的非常有效和实用的方法。

IFT技术的应用要更加久远,1961年就开始用于人类流感的快速诊断。这种技术同样是基于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首先将标本固定于玻片或塑料孔板等载体之上,然后加入标记有荧光物质的抗原,如果标本中存在相应抗体,那么荧光物质便会随抗原一同与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就可观察到激发产生的荧光。IFT技术用于诊断时具有快速、简便、敏感、价廉的特点,不过需要注意避免和降低非特异性荧光的产生。

200959日,当我国内地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前往医院就诊时,通过这种方法,检测出其抗体呈弱阳性,从而将其圈定为疑似病例。血清学诊断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结果,但是这种诊断,只能提供感染病毒的间接证据,无法确认抗体的数量升高肯定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要想对病毒验明正身,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测。


受精鸡蛋中的病毒

在很多情况下,患者体内的抗体数量不足以明确其是否感染了特定种类的病毒。在以往的检测中,就需要将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吸出物、痰或肺组织)分离到的病毒培养扩增,然后再加以分离也能够帮助诊断感染与否。由于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又无核糖体等细胞器,所以无法像细菌、细胞那样在培养基中生长,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

目前,鸡胚(通俗地说,就是受精后开始发育的鸡蛋)和体外培养的细胞是人工培养病毒的常用场所。鸡胚是正在发育的胚胎,分化程度较低,很多病毒都可以在鸡胚中增殖。这里不仅适于病毒生长繁殖,在培养后,还便于将它们收集分离。并且鸡蛋还具备来源充足、操作简单的优点。不过,并不是从菜市场里任意拿出一个鸡蛋,都能用来做病毒分离。因为有些鸡胚中就可能携带垂直传播的病毒,所以最好使用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的鸡胚。除了检测病毒,鸡胚也是流感疫苗的重要生产场所。

体外培养的细胞(如MDCK犬肾细胞系)是另一种培养分离病毒的常用场所,这种体外培养手段不受机体免疫力的影响,利于很多病毒的生长。此外,使用这种方法,观察病毒生长特征、收集分离病毒也非常方便。在现有的诊断方法中,病毒分离法是较灵敏的,但需要23周时间。无法为临床诊断及时提供结果,而且病毒分离阴性并不能排除感染甲型H1N1病毒。


090602_流感元凶无处遁形 图1.jpg

 

RT-PCR快速“缉凶”

在快速有效检测病毒的迫切需求下,RT-PCR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方法不但高效、快速,并且实时RT-PCRreal-time RT-PCR)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还能进行病毒载量的分析,因此RT-PCR技术是目前首选的流感病毒检测方案。200955日,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RT-PCR检测试剂盒,可在12天内完成甲型H1N1病毒快速检测。

作为RT-PCR技术的基础,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法医鉴定等领域,是以目的DNA为模板,在体外大量扩增与模板一模一样的DNA。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根据DNA测序结果预先合成一对分别和目的DNA双链的特定区域碱基互补的短序列作为引物。简单来说,DNA特异区域和引物就像拉锁最底部的两个扣子,而聚合酶就像拉锁滑块,不过它高明的地方就是可以将游离的核苷酸碱基先按顺序连接在引物的后边,再与DNA模板咬合在一起。此后,在高温作用下,新老DNA链再次分离,又开始开头的那些循环步骤。如此往复数10轮后,目的DNA的数量可在23个小时内增加上百万倍。

RT-PCR则是P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上文所述,PCR反应时利用的模板应是双链DNA,但是有些研究需要从RNA起始(如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就是RNA),这时利用逆转录酶和RNA模板,先合成出一条RNA模板互补的DNA序列,接下来再合成DNA的另一条链,就可以得到包含与当初的RNA模板相同遗传信息的双链DNA模板。RT-PCRRNA检测的灵敏性提高了几个数量级,使一些极为微量RNA样品分析成为可能。而广泛用于病毒检测和诊断的RT-PCR技术中的逆转录酶正是在动物致癌RNA病毒中发现的。两位发现者美国科学家特明和巴尔的摩还因此分享了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更精确的检测手段

流感病毒具有突变频繁、亚型众多的特点。比如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H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N9),二者经过排列组合,更是会形成数目繁多的毒株。不过DNA测序手段日新月异,速度更快,精度也更准。当疫情出现时,人们已经可以做到在24小时之内,测出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相互比较不同亚型病毒的基因序列,可以找到每种亚型的特异所在,然后据此进行引物设计。这时,引物与相应的病毒就像钥匙与锁的关系,以临床采得的标本为模板,如果PCR反应扩增得到了特定DNA片段,那么就意味着钥匙打开了锁,也就是说,标本中含有待检病毒。反之,特定DNA片段没有出现,则可判定标本为阴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实时定量RT-PCR技术也发展起来,由于其不仅采用了特异性引物,而且采用了特异性荧光探针,这使得该方法的特异性比传统的RT-PCR的灵敏性高出10100倍。据测算,只要标本中存在100个流感病毒的RNA分子(大约1015克),即会被敏锐地察觉到。这大大减少了非特异性扩增造成的假阳性结果。此外,全封闭反应的荧光RT-PCR技术是通过计算机记录并分析PCR过程中产生的荧光信号,实现了对PCR扩增过程实时监测。目前实时定量RT-PCR已经成为各个流感参考实验室检测技术列表中的标准配置。

从血象到血清学检测,再到RT-PCR以及病毒学检测,针对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最终揪出流感真凶。不过在实际应用中,这几种方法可能会同时使用,迅速准确地给出结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断涌现出的新检测技术为公共卫生人员提供了“火眼金睛”,虽然,狡猾的病毒不断“乔装打扮”,但是它们在精密的检测仪器面前终将无处遁形。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09年第6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