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健康问答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眼睛健康问答

撰文/吕岚  发表于 2019年04月02日

090706_眼睛健康问答 图1.jpg


问题1.  眼的屈光系统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我们之所以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全靠眼睛的调节作用。休息状态时的正视眼,其屈光系统将射入眼内的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但当物体距眼较近时,其成像则位于视网膜后,以致视物不清。此时,如欲看清物体,必须增加眼的屈光力量,使焦点前移至视网膜,眼的这个功能称为调节。看远时,眼的屈光力减弱也是一个主动过程。所以眼的调节过程就是根据目标的远近,精确地增减屈光系统的屈光力,使不同距离的目标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象的过程。看近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其对晶状体的牵拉减弱,晶状体变凸变厚,屈光力增加。所以,简单地说,调节就是调整眼屈光系统的焦距,使固定的视网膜适应不同距离的注视目标,看清物体。临床上有些药物可以麻痹睫状肌,抑制其收缩,从而抑制调节,同时也有散大瞳孔的作用,称为调节麻痹剂,也称睫状肌麻痹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散瞳药”。

眼睛能看清楚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当眼处于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远点与近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调节范围。


问题2.  什么是正视眼?

眼的屈光状态分为两大类,一类称正视眼,一类称非正视眼或屈光不正。

平行光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未经调节而聚焦于视网膜上,这种眼的屈光状态就叫正视眼。正视眼的远点是无限远。


问题3.  什么是屈光不正?

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折射后,未经调节,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称为非正视眼或屈光不正。根据各自的特点,屈光不正可分为近视、远视和散光三种类型。


问题4.  近视有哪几类?都是如何产生的?

近视是指眼在未经调节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方。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之故。近视眼的远点近移,位于眼前的一定距离,远点越近,近视度数越大,近视眼无法看清远点以外的目标,所以近视眼看近清楚,而看远不清楚。简而言之,眼轴延长是近视发生的主要病因。

近视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一般常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是最常见的近视类型,进展较为缓慢,其近视度数大多数为轻度(<3.00D,即为300度以下)或中度(3.00D6.00D)。矫正视力好,眼底病变发生少,病变轻。单纯性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系,属于多基因遗传,即每组基因作用均为微效、等效和累积相加;已知的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用眼。根据双生子研究计算出的近视遗传指数为60%65%,即在决定单纯性近视发生与否的个人差异中,遗传与环境均各起一半的作用,遗传的作用略大于环境。

病理性近视也称进行性近视,多有遗传因素。近视发展快,呈进行性加深,近视度数大,一般大于6.00D600度)。矫正视力不理想,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病理性近视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为单基因遗传,最常见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较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更少见的性连锁隐性遗传。


问题5.  可以用药物治疗近视吗?

近视的药物治疗进展缓慢。目前,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仅有来自临床研究的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应用调节麻痹剂—0.5%1%阿托品眼药水,能中止或明显抑制青少年近视的发展。但长期用阿托品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瞳孔扩大,怕光,调节力降低,少数人还可发生过敏。此外,毒蕈碱能受体选择性拮抗剂哌仑西平也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实验,但目前的结果显示,其疗效不如阿托品,且仍有一定的副作用。此外,在动物实验中还发现多种对近视有作用的药物,但这些结果的临床意义还有待研究。


问题6.  什么是假性近视?如何判断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指在使用调节麻痹剂后,近视眼表现为正视或远视。

判断假性近视最直接可靠的方法是比较使用调节麻痹剂(如阿托品)前后的屈光状态。如果用药前为近视,用药后近视消失成为正视或远视,则为假性近视,系由于视远时调节不能充分松弛所致;如用药后近视屈光度不变,则为真性近视,是由器质性改变(如眼轴延长)所致。

还有一种情况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用药后近视屈光度有所降低(降低0.50D或更多),但仍为近视,称为半真性近视。

据报道,我国真性或半真性近视都比较多见,假性近视少见。三者比例为假性占10%,半真性占50%,真性占40%。可见,青少年近视中的60%有调节因素存在。


问题7.  什么是远视?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远视是指眼在未经调节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方,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眼球前后径短所致,又称为轴性远视。远视眼的远点是在眼球后方的某一点,为虚焦点。远视眼在不用调节时,既看不清远方的物体,更看不清近处的目标。为了看清物体,就要借调节作用增强其屈光力,所以,远视眼无论看远看近,都要使用调节。

青少年调节力强,可以使用调节来克服其屈光缺陷。即使有轻度(300度以下)甚或中度(300500度)远视,也可能不发生明显的症状。但当远视程度很高时,调节力不足以矫正屈光异常,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看远和看近不清,以及过度调节可引起的视疲劳现象。由于人眼的调节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所以远视症状也会越来越明显。

眼球前后径偏短,是形成远视最常见的原因。同时,远视也是眼球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人出生后,眼球前后径较短,屈光状态几乎都是远视。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眼球逐渐变大,眼轴延长,直至成年多变为正视,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正视化。当正视化过程不充分时,则必然使眼球停止于远视状态而成为轴性远视。高度远视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


问题8.  什么是散光?

眼屈光系统互相垂直的主要经线的屈光力不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形成一个焦点,而是形成互相垂直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散光。

根据两条主经线的屈光状态,散光又可分为单纯散光、复性散光和混合性散光。

单纯散光:一条主经线的焦线在视网膜上,另一条主经线的焦线可在视网膜前或后,前者称为单纯性近视散光,后者称单纯性远视散光。

复性散光:两条主经线的焦线均不在视网膜上,若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前方的不同平面,称为复性近视散光,若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后方的不同平面,则称为复性远视散光。

混合性散光:两条主经线的焦线,一条聚焦在视网膜前,另一条在视网膜后,称为混合性散光。


问题9.  老花眼是怎么回事?近视的人会出现老花眼吗?

人到一定年龄,在近距离视物时,不能依靠自身的调节获得清晰的视力,这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俗称老花眼。

正视眼看近物时,如果屈光系统不调节,物像就会在视网膜的后面,成像不清晰;如果想看清楚,就必须经过调节,增强屈光系统的屈光力,将成像的焦点向前移至视网膜上,这种调节功能是由睫状肌和晶状体完成的。年轻人的晶状体弹性好,睫状体功能强,所以调节功能强。而40岁以上的人,晶状体慢慢硬化,弹性减退,睫状体的功能也减退,所以调节功能减退,视近物时就不能依靠自身的调节作用看清物体,就形成了老花眼。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不论屈光状态如何,每个人都会发生。但原有的屈光状态将影响老视症状出现的时间,近视者老视症状出现得较晚。

由于近视眼的眼轴较长,故视近物时使用更少的调节或不用调节,物像就可聚焦于视网膜上,所以,近视者老视症状出现得较晚。理论上讲,如果近视在-4.00D或以上,又不戴近视镜,则不感觉老视。而戴眼镜者只是看近时,近视镜的度数随年龄增高而降低。


问题10.  青少年配眼镜为什么要散瞳验光?

青少年,尤其是12岁以下的孩子,眼的调节力很强,直接验光不能反应真实的屈光状态,应用调节麻痹剂(因其也可扩大瞳孔,也称散瞳药)可以达到消除调节、减少误差的作用。40岁以上的人,由于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则无需用药。


问题11.  什么叫屈光参差?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的屈光状态在性质或程度上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一般来说,两眼屈光状态完全相同者甚少,有轻度差异很常见。屈光参差使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不同,两眼有0.25D的屈光度差,便可导致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相差0.5%,而两眼物像相差5%为大脑融合的最大限值。因此,一般认为,两眼屈光度相差2.00D以上,即为屈光参差。


问题12.  屈光不正都有哪些矫正或治疗方法?

目前经常采用的共有4种方法。

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主要是使用球镜、柱镜或球柱镜来矫正屈光不正。球镜用于矫正单纯的近视或远视,负球镜(凹透镜)用于矫正单纯近视,正球镜(凸透镜)用于矫正单纯远视。柱镜或球柱镜用于矫正单纯散光或复性/混合散光。

框架眼镜的特点是简便、经济、安全。但由于框架眼镜镜片与眼角膜顶点存在一定距离,高度数镜片存在放大率问题,尤其是屈光参差者,因双眼像放大率差异而难以适应。

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又称隐形眼镜,矫正原理与框架眼镜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角膜接触镜与角膜直接接触,减少了框架眼镜所致的像放大率问题,但易影响眼表的正常生理。角膜接触镜从材料上分为软镜和硬镜。

软镜由含水的高分子化合物制成。镜片的透氧性与材料的含水量呈正比,与镜片的厚度呈反比。软镜的优点是验配比较简单,佩戴舒适。但软镜的材料强度低,容易破损,而且镜片容易吸附泪液中的沉淀物,细菌及护理液的成分,导致结膜炎、角膜炎等并发症。此外,由于软镜的可塑性强,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较差。软镜不宜过夜配戴,更换的周期也不宜过长。

目前所用的硬镜一般是指硬性透氧性接触镜(RGP),由质地较硬的疏水材料制成,透氧性较软镜高,镜片中的某些材料可特异性地与外界氧结合,并传递给角膜。RGP的优点是矫正视力清晰,矫正散光的效果好,镜片的透氧性好,但配戴不如软镜舒适,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且价格较为昂贵。


角膜塑型术

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也称OK,使用特殊设计的高透氧硬镜,通过机械压迫、镜片移动的按摩作用及泪液的液压作用达到压平角膜中央形状,达到暂时减低近视度数的作用。由于角膜形态的改变存在一定的限度,一般只能暂时减少-3.00D左右的近视度数。一旦停止配戴镜片,由于角膜组织自身的可恢复性,原屈光不正的度数将恢复。因验配较复杂,使用不当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应严格控制使用,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规范验配。


屈光手术

一般所说的屈光手术,主要是指角膜屈光手术,下面介绍几种目前较常用的手术方式。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 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PRK治疗近视的原理是,按预先设置的切削程序应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中央区浅层组织,使之变平,屈光力减弱,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效果。治疗远视则是通过切削角膜旁中央区浅层组织,使角膜中央区变凸,屈光力增加,从而矫正远视,但PRK手术时远视的预测性较差。

PRK手术适合于20岁以上的轻、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已稳定两年以上者。

PRK手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角膜上皮下浅表混浊、屈光度数回退和视力减退。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其原理与RPK类似,也是应用激光切削角膜中央区基质,使之变平,屈光力减弱,矫正近视;或切削角膜旁中央区基质使之变凸,屈光力增强,矫正远视。与PRK不同的是,LASIK手术中首先利用微型角膜刀制作一个带蒂的角膜瓣,然后将角膜瓣掀开,作瓣下基质的激光切削,其优点是保留了角膜的上皮层和前弹力层,更符合角膜的生理。术后角膜混浊发生少,近视回退发生少。

LASIK手术的适应症与PRK大体相同,但手术可矫正的屈光不正的范围较大,有些高度近视也适合。


问题13.  白内障是怎么回事,如何治疗?

晶状体由于年龄增加、理化损伤、手术、炎症、药物等因素,干扰其正常代谢而发生的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白内障最主要的症状是视力下降,依白内障的程度不同视力下降的程度也可有所不同,甚至仅存光感。

虽然临床上有多种治疗白内障的药物,但疗效均不十分确切,也就是说,目前任何药物都不能有效阻止或逆转晶状体的混浊。

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各种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法。如果白内障导致了明显的视力下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即可考虑手术。手术的方法是将混浊的晶体摘除,再植入屈光度适宜的人工晶体。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问题14.  什么是青光眼?如何治疗?

青光眼是一组与眼压升高、视神经损伤、视功能损害有关的眼病,眼压升高是绝大多数青光眼的基本特征,也是造成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主要因素。青光眼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导致失明。

眼压的正常值:95%的正常人生理眼压数值为1121毫米汞柱(mmHg)。眼压在24小时的昼夜周期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某一时间眼压最高,另一时间眼压最低,在正常人二者相差一般不超过5毫米汞柱,最大也应小于8毫米汞柱,而且两眼眼压值的数值也是基本对称的,一般相差小于3毫米汞柱,最大也不应超过5毫米汞柱。

如果眼压大于30毫米汞柱,昼夜压差大于10毫米汞柱,应视为异常。

青光眼有许多类型,有的类型的青光眼临床症状明显,发作时有剧烈的眼痛,视力下降,比较容易发现。也有的类型的青光眼症状非常隐匿,有些患者在不知不觉中病情已到中晚期,视野已经明显缩小,部分患者甚至是检查身体是才被检出青光眼,所以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检查眼压和眼底。

青光眼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功能。治疗方法的选择应听取专科医生的建议。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09年第7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