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人造卫星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9年04月02日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起跑线则是火箭的研制。

1955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钱学森博士回国。8个月后,他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份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实际上是一份关于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书。为了保密,钱学森用“国防航空工业”一词来代替“航天技术”。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517日,在武昌召开的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不久,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研制卫星,并且批准拨专款2亿元人民币,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负责实施该计划的“581组”和三个设计院很快成立。第一个方案是,计划在国庆10周年时发射中国自行制造的首颗卫星。

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任何物体都难以离开地球表面。只有加以速度才能挣脱引力。正如运动场上的链球运动员,必需持链球以旋转的形式使链球获得逐渐加速,链球才能以运动员为中心均匀地转动起来。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的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就可以环绕地球飞行,而不被地球吸回地面。所以,发射人造卫星的前提是要有推力强大的运载火箭。

在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1967年底最后审定的第一颗卫星方案是,卫星重量不小于150千克,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70424日,太空中传来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东方红一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东方红-1属于技术试验卫星,主要用于试验卫星的发射组织程序、运载火箭技术、发射场的工作协调性、跟踪测控网的工作可靠性和卫星本身的技术,其中包括测量卫星工程参数、空间环境,并进行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091007_人造卫星 图1.jpg

 

东方红-1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也超过了这些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1970424日东方红-1卫星升空到20099月止,我国已研制、发射并成功运行了103个航天器。尤其是1968220日成立中国空间研究院之后,大大加速了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41年来,研制出时间、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导航、海洋、探测和神舟等系列航天器。在卫星返回、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科学卫星、试验卫星领域,自1971年中国发射第一颗“实践”卫星以来,中国已研制并发射了8种型号的“实践”系列卫星。星上探测仪器的技术性能和卫星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应用卫星领域,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由长征-2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以后,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此后的30多年间,中国共发展了两类返回式卫星,一类是国土普查卫星,一类是地图测绘卫星。这些卫星在国土普查、地质调查、水利建设、石油勘探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讯卫星领域,1984年至今,中国先后研制了4代通信卫星,现已实现整星出口。

气象卫星领域,自从1988年以来,中国建立了能有效检测和预报台风、暴风、暴风雪旱涝等灾害的卫星气象与气候监测预报系统。在海洋、水文、航空、航海、农林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气象卫星也表现不俗。

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等领域也均有突破。2003年,我国分别把探测-12送入地球轨道和极地轨道。“双星计划”为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提供了条件。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09年第10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