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居民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群之一。他们的健康和长寿除了因饮食富含鱼类以外,另一个有关的食物就是大豆制品,最有代表性的是纳豆(经过发酵后的大豆制品)。研究显示,日本女性钙摄入量不及美国女性的一半,但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却大大低于美国女性,学者们把这一现象归结于日本女性常吃大豆或大豆制品。因此,大豆被认为有神奇的保健作用。
早在1999年10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营养专家委员会就向全民提出健康公告,建议每人每天食用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蛋白。2002年7月,英国联合健康立法提案提议,每天食用至少25克的大豆蛋白,以降低血清胆固醇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有媒体甚至称大豆和大豆异黄酮为“上帝赐予的完美食物”。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是存在于大豆中的一类喹啉类化合物,有12种结构相似的同系物,分为游离型甙元和结合型糖甙两类。3种游离型的甙元分别是金雀异黄素(亦称三羟异黄酮、染料木黄酮)、大豆甙元(亦称二羟异黄酮、大豆黄酮、黄豆苷原)和6-甲氧基大豆素(亦称黄豆黄素),约占总量的2%~3%,其余97%~98%均为3种游离型甙元与不同种糖苷结合的糖甙,共有9种。游离型大豆异黄酮或某些代谢产物与人体分泌的天然雌激素具有相似的结构,并被证实有弱的雌激素样作用,故又称为“植物雌激素”。同时,因其结构中含有多个羟基而具有抗氧化作用,故被称为“植物化学物”。
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大豆异黄酮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种皮含量极少。80%~90%的异黄酮存在于子叶中,浓度约为0.1%~0.3%。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约为1%~2%,发芽大豆的异黄酮含量很高。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因品种、播种地区、储藏时间而异,一般来说,与纬度、海拔高度和日照时长呈正相关,而与经度、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储藏时间呈负相关。在我国,大致规律是南方大豆的异黄酮含量较低,而黄淮大豆和北方大豆的含量较高。大豆加工方式不同,其异黄酮含量也不同,脱脂豆粕、研磨的大豆粉基本上含有与大豆原料相当的异黄酮;水和醇的处理使异黄酮流失较多,所以,与大豆相比,豆腐中的异黄酮含量相对较少,经水处理的分离蛋白中异黄酮含量显著降低,经醇处理的浓缩蛋白中异黄酮含量更低。
大豆异黄酮在体内产生什么作用?
结合型的大豆异黄酮糖甙需在肠道下段经细菌水解成游离型才能被肠道吸收,游离型的大豆甙元在肠道经细菌代谢产生雌马酚等物质,因而被认为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由于肠道菌群的差异而导致不同人群利用大豆甙元产生雌马酚的能力有所不同。在我国,摄入大豆或豆制品较多的北方地区居民,约50%可以产生雌马酚;而摄入大豆或其制品较少的南方地区居民,仅有30%能将大豆甙元代谢为雌马酚。
弱雌激素样和抗雌激素样作用大量研究证实,大豆异黄酮在体内外均表现出弱的雌激素样和抗雌激素样双相作用,具体发挥哪一种作用,取决于大豆异黄酮的剂量及机体的雌激素状态。此外,动物种属、靶器官的功能状态、年龄、时间及活性代谢产物等因素都影响其效果的发挥。1946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的绵羊“三叶草病”生殖失调(在三叶草地放牧的母羊因繁殖机能受干扰而患不孕症),是首次观察到的植物雌激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染料木黄酮(大豆异黄酮的一种)能刺激实验动物子宫肥大,表现出雌激素样作用。给动物模型雌二醇时,染料木黄酮则起抗雌激素样作用,降低子宫对雌二醇的摄取。
抗氧化活性氧,特别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细胞产生的活性氧,一直被认为在癌症发生过程中起作用,氧化应激可能通过引起细胞DNA损伤而诱发癌变细胞产生。有研究报道,染料木黄酮可以强烈抑制促癌剂TPA诱发的疾病。大豆甙元也能抑制TPA诱发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但抑制效果比染料木黄酮弱。最近的研究发现,染料木黄酮能有效消除紫外线引发的损伤,说明大豆异黄酮具有保护DNA免受氧化攻击的作用。
守护女性健康
防治与雌激素相关的肿瘤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东西方国家乳腺癌发病率有明显差异,美国、加拿大和北欧要比亚洲或南非各国高6倍。这种现象引起了世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乳腺癌发病率的差异不能用不同人种的遗传背景差异或遗传易感性来解释,惟一的解释是居民生活习惯发生的改变。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惟一能解释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及其伴随的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早期研究发现,食用大豆对日本女性的乳腺癌有预防作用;在新加坡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大豆对绝经前女性乳腺癌有预防作用。另一个实验显示,规律性饮用豆奶可使排卵期延长3天,月经周期延长可减少绝经前后乳腺癌的发病率。
防治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病。根据推测,我国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约为8800万人,其中男女比例为1∶6。
雌激素缺乏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主要原因。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逐步衰退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高发。应用激素替代疗法可以明显改善由于绝经引发的有关症状,抑制骨吸收,有效阻止或减慢绝经后的骨丢失。但激素替代疗法可能增加患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危险,因而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大豆异黄酮所具有的弱拟和抗雌激素活性、安全性及广泛的食物来源,受到营养学界的公认及人们的青睐,成为防治骨质疏松症、调节更年期综合症的首选。
防治心血管疾病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可引起血脂异常等问题,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升高。雌激素与血脂水平的关系解释了为什么男性在45岁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女性高5~6倍,而45岁后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显著增高,到60岁时,两性因此病的死亡率不再有差异。围绝经期血脂异常也被认为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一部分。
上世纪40年代,人们就发现大豆分离蛋白能防止富胆固醇饲料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当时被认为是大豆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的作用,之后有实验否认了这种推论,因为将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后,不再具有完整大豆蛋白质的降脂作用。
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围绝经期”指女性从有生殖能力到无生殖能力的过渡阶段。由于卵巢功能的下降,血中雌激素浓度在围绝经期开始减少,到绝经后急剧下降,直至完全消失。
在人体雌激素水平低下或缺失时,大豆异黄酮可以代替雌激素而发挥作用,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种症状及生殖系统的萎缩。意大利研究者对104名女性给予大豆分离蛋白(含76毫克异黄酮)或安慰剂对照,食用3周时,大豆分离蛋白组26%的受试者热潮红症状改善;至实验结束时(12周),45%的受试者热潮红症状改善。另一实验是给51名美国绝经后女性富含异黄酮的大豆制品,不仅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还伴随血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以大豆异黄酮提取物进行的人体研究显示,每天80毫克的剂量可改善绝经后女性潮热、出汗、失眠等绝经期综合征。
大豆异黄酮作为从大豆中分离出的一种活性成分,其应用需要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申报与审评通过。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9月2日发布了“关于含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产品注册申报与审评有关规定的通知”:
大豆异黄酮应当来源于大豆。
申请人应当提供大豆异黄酮推荐食用量的食用安全依据。
大豆异黄酮测定的成分包括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染料木苷4种,应当标明每一种成分的具体含量和大豆异黄酮的总量。
产品适宜人群为成年女性,不适宜人群为少年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妇科肿瘤患者及有妇科肿瘤家族病史者。
注意事项中应当注明“不宜与含大豆异黄酮成分的产品同时食用,长期食用注意妇科检查”。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