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金丝猴生性胆小,在距离人上千米的时候就会四散逃开。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为了近距离地研究川金丝猴,模仿猴子的叫声,让猴群熟悉并接纳人类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猴群发现这群“懂得猴语的人”并不会伤害它们,渐渐地放松了戒备……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又称仰鼻猴,在分类学上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仰鼻猴属,是我国特有的疣猴类动物之一。它们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和湖北四省,主要生活在海拔1400~3200米之间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亚高山针叶林中。
湖北的川金丝猴大多分布在神农架林区,主要活动在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很少去灌木丛,基本上不利用草地,而且对栖息地类型的偏好不随季节变化。它们食性广泛,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统计显示,神农架川金丝猴采食的植物种类约有172种,主要食物为樱桃、青荚叶和花楸等,偶尔也采食一些小昆虫、鸟蛋,甚至发现有采食泥土和沙子的现象。
川金丝猴是群居动物,每群的数目从几十只到几百只不等,其社群由两种基本单元组成,一种是由一个成年雄性和多个成年雌性及其子女组成的一雄多雌单元,我们常称为“家庭单元”(例如“白头”单元,“大胆”单元),另一种是由几个不同年龄段的雄性组成的全雄单元(全雄单元一般不起名字)。一雄多雌单元是猴群的核心力量,负责繁衍后代的工作,全雄单元处于边缘,担任防御警戒的任务。
人与猴的亲密接触
川金丝猴栖息在海拔较高且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对它们进行研究困难重重。另外,川金丝猴生性胆小,对人类活动总是感到惊恐、疑惑,野生猴群只要看到人的一点踪影或者听到一丝动静,就会逃之夭夭。因此,人和猴的近距离接触一直是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管理者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工作人员对猴群进行了近一年的野外跟踪式投食试验,终于取得成功。2005年冬季,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的大龙潭区域稳定地吸引了一群川金丝猴,实现了人与猴的近距离接触。
由于川金丝猴栖息地特殊,加之群体规模庞大,活动范围广泛,视觉联系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发声成为川金丝猴个体或群体之间交流的主要手段。我们的观察对象就是2005年冬季被吸引到神农架大龙潭的这个小种群,数量为45只,分为4个一雄多雌单元和1个全雄单元。一雄多雌单元为白头单元、小新单元、大胆单元和大杨单元。
在长期跟踪川金丝猴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猴群中最常听到的声音类似汉语的“噫”。这种声音是猴儿们相互“打招呼”或“报平安”的声音。初次到神农架接触猴子的人,几乎都是不见“猴身”,先闻“猴声”。2007年7月,保护区的杨所长带着我们几个刚刚报到的“新兵”去看川金丝猴,顺着一条清澈的小河迂回往山脚走去。一会儿,杨所长停下脚步,发出拉长的“噫……噫……”的声音,我们很吃惊,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后来他解释说那是他在和川金丝猴打招呼。好像是说“来吧,猴儿们,我来看你们了”。 说话间,一群精灵浩浩荡荡地下来了,幼猴紧紧地抓住母亲腹部的毛,由母亲携带着往下移动,公猴家长在前面探路,长长的“金毛披风”显示出家长的霸气。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看到川金丝猴,距离它们只有大约30多米,我非常兴奋,差点就尖叫起来。川金丝猴的“噫……噫……”声主要是报告各自的位置和相互传达“平安无恙”的信息。人类正是模仿川金丝猴的这种声音与它们打招呼,从而取得猴子们的初步信任,拉近了与它们之间的距离。
自我保护的“信号”
群居性动物大多都有报警的习性,通过互相报警保护家族成员的安全,川金丝猴也不例外。在神农架山区,川金丝猴的天敌主要是老鹰、金雕等飞禽。当有天敌出没时,猴群中就会传出报警声。
按威胁程度的不同,川金丝猴会发出不同的警报声。2007年10月的一个下午,我和师姐、师妹进入大龙潭基地投食场,突然大胆单元的青年雌猴小丽跳上树,发出“嘎……”的警报声,其他猴子立即停止了活动,观望一段时间,感觉平安无事了,才继续活动。这是因为平时只有我一个人,已经和它们很熟了,突然带来两个“不速之客”,对它们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嘎……”的声音为“轻度报警声”,这种声音是在它们看来虽然有干扰源,但是干扰源没有攻击性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频率缓慢,发出者多是青年个体。
还有一些情况,猴子们会发出“呜嘎”的“高度报警声”,这个声音发生的背景是猴群不远处有干扰源,如汽车的声音,或猴群中有干扰者活动。猴子在听到其他成员发出这种报警声后,会快速上树,然后四处张望,探寻干扰源的方向。2009年11月的一个下午,猴子们刚吃完食物,在投食场稍做整顿。突然,猴群中乱作一团,“呜嘎……”声此起彼伏。猴子们相互报警,肯定是有强烈的干扰源了,我们马上跑出去看,发现游客带的一只宠物狗在猴群中到处乱跑。这可把工作人员急坏了,野生川金丝猴根本没见过这种“怪物”。这只可爱的小狗,越被追赶,越是往猴群里跑,似乎失去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主人。工作人员只好放慢脚步,让小狗缓过神来,一会儿小狗找到了方向,跑出了猴群。猴群中的报警声渐渐平息,胆大一点的猴子开始到地面上活动了。显然,在它们眼里,“高度报警声”与“轻度报警声”相比,意味着情况更危险,更需引起关注。
如果有的个体受到严重威胁,它们如何通过声音向其他猴子求救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求援声“呜喔”。2009年5月的一个中午,投食时,由于单元内成员集中取食,小新单元的成年雌猴宝宝和青年猴红孩儿抢食,红孩儿发出“呜喔……”的求援声,小新家庭的其他猴子都停止活动,朝红孩儿所在的方向看去,小新单元的雌猴龙龙主动接近红孩儿,好像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这时,雌猴宝宝跑过来和红孩儿拥抱,才化解了刚才的矛盾。
川金丝猴有较为固定的迁移路线,不同的群体一般不会“碰面”。当看到不远处有其他家族的个体时,就发出“汪”的“戒备声”通告,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出这类声音的常是待在最高的树上的个体,这些个体发出声音后,其他个体也表现得非常警觉,猴群中此起彼伏地发出相似的声响,直到不远处的其他家族的个体走远为止。这种声音和犬吠极为相似,以至于我们在首次听到投食场对面山坡发出的“汪汪……”声时,还以为有狗在对面,后来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是对面山上也有一群猴子在活动。果然,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几只大公猴在对面华山松上跳来跳去,相互追逐。
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下的猴子,坐在高处发出报警。
维持纪律的“口号”
尽管川金丝猴是性情温和的动物,社会等级不是非常严格,但是也有高等级猴不时地对低等级猴发出声音以强调自己的地位。在投食场取食时,我们常听到个体间因争食发出“咕咕……”的威胁声,被威胁的个体常逃逸或趴伏于地面表示屈服,好像在说“对不起,我惹您生气了”,然后威胁者过去爬背、拥抱或抱腰和解,这样就“化干戈为玉帛”了。如果被威胁的个体不马上道歉,那么威胁者就会强化这种声音,音调变高,频率加快,并伴随瞪眼的动作,最终还是以被威胁者的屈服告终。这个威胁声与争斗声“咯咯”十分相似,如不仔细辨别,是区分不出来的。争斗声是成年猴对少年猴的“冒犯”行为的回应声音,同时伴随抓打的动作,此时少年猴跑开表示屈服,有时少年猴不马上屈服,成年猴就会继续发出这种频率很高的“咯咯……”声,也可能引起其他个体的助威,几只个体同时对少年猴发起攻击,这时少年猴马上屈服,并发出“啊”的“示弱声”,有时这种声音演化为“哇……哇……”的声音,其功能一样,都是尽量表示自己的弱小。成年猴也就“得饶猴处且饶猴”,争斗也就此告一段落。
川金丝猴因种种原因经常发生争斗,争斗过后伴随一系列的行为和声音,从而和好如初。一次,同为白头单元的雌猴欢欢去抢大大的食物,遭到大大的拒绝和攻击,两秒钟后,欢欢走过去拥抱大大,同时发出“和好声”,对自己刚才的冒犯行为赔礼道歉。更为有趣的是,它们在拥抱和解的过程中,目光是相互回避的,好像因自己刚才的鲁莽行为而自责。
繁衍生息的“语言”
对于幼崽的呵护,是动物的天性,川金丝猴也不例外。刚刚出生的猴宝宝就可以紧紧地抓住母亲的腹毛,由母亲携带移动,并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发出“哦”的“撒娇声”。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不需要学习。
在川金丝猴群中,不仅母亲对幼猴疼爱有加,非母雌猴也会对幼猴非常照顾,我们称这种行为是“阿姨行为”。当幼猴由“阿姨”携带移动时,如果它们对阿姨的携带不满意,就发出“呀”的声音表示“抗议”,这时,母亲就会靠近它们,从阿姨怀中夺过幼猴,由自己照看。有时,阿姨不会心甘情愿地归还小猴,这时,母亲会生拉硬拽地夺过孩子。有时情况很严重,在我们看来好像它们要把幼猴“撕裂”似的,但是担心是多余的,从来没有猴宝宝因为这样的撕扯而受伤。阿姨行为表现最多的是小新单元,因为该单元内亚成年和青年雌猴较多,它们对刚出生的猴宝宝们非常感兴趣,总是争着去照顾,但是它们照顾幼猴的技术不是很娴熟,因此,幼猴的抗议声也相对较多。
这就是川金丝猴的语言。在我们人类眼里,所有这些不过是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而已,但对群体庞大的川金丝猴而言,那就是它们相互交流的有力工具。有了这些“语言”,它们才能够更好的和其他个体沟通;有了危险也能及时通告大家,让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对于其他个体的“猴胆包天”,它们也是用声音去警告对方,从而免得“伤了和气”。人类有“人语”,猴类有“猴语”,尽管语言不通,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但愿我们能与自己的“近亲”越走越近。
幼猴在树上发出“哦……”的“撒娇声”,听见求救声的母亲会立即赶往它的身边。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0年第3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