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从清道夫到杀手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秃鹫:从清道夫到杀手

撰文/邸志鹰  发表于 2019年04月02日

神秘杀手

20091月,座落于河北省最北部围场县境内的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发生了一桩怪事。

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华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交接带,总面积50637.4公顷,保护区的养殖中心饲养着700多只鹿,其中梅花鹿600多只,马鹿上百只,且因保护区管理局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曾在20089月,联合在这里启动了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麋鹿的迁地保护项目,这里还生活着9只迁移而来的麋鹿。

2009年1月上旬,巡山的工作人员发现两具幼鹿的尸体,确切地说是两具肉已经被剔净、仅剩皮和骨头的架子。

此后,梅花鹿数目不断减少,幼鹿的尸体一再出现。可以肯定幼鹿不是自然死亡,是被食肉动物捕杀的,但是周遭却没有“作案者”的任何蛛丝马迹——森林的地面覆盖了白雪,如果是狼等动物猎杀了幼鹿,地面总会留下它们的足迹。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到底是什么食肉动物在猎食后可以不留爪印,并且将肉吃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具完整的骨架。

保护区加强了巡护,但死鹿的数量还是在增加。有一天,保护区的养护员陈祥走在山中,看见一群黑色大鸟正一只只从天空滑翔而下,他好奇地走上前要看个究竟,不曾想来到了“食肉动物”猎杀幼鹿的作案现场:七八只大鸟围住幼鹿,粗壮的大嘴啄食幼鹿。陈祥参加工作30多年了,从未见过众鸟分食幼鹿这类血腥场面。他回来向大家描述:“真是太吓人啦,几分钟不到的功夫,一只鹿就被它们吃得只剩下了骨头架子。”

在华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交接之处,冬季最有可能出现的“黑色大鸟”有大型猛禽金雕和白尾海雕。

但那天见到的大鸟的头和颈部没有羽毛,头顶仅仅有稀稀拉拉的短绒羽,裸露的头和颈项为铅蓝色。颈项下部长着松软翎颌,头后长着松软的簇羽,毫无疑问,它应该是一种鹫类猛禽。

在中国分布有5种鹫:胡兀鹫、喜马拉雅兀鹫、秃鹫、白背兀鹫、黑兀鹫。其中,白背兀鹫(又名拟兀鹫)和黑兀鹫(又名黑臭雕、亚洲王鹫)都分布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非常罕见。另外3种鹫(胡兀鹫、喜马拉雅兀鹫、秃鹫)在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常见。这3种鹫通常是成群翱翔于高原的高空,它们是广袤高原的“大自然清道夫”,尤其是在牧场的周围和牛羊群迁徙路经的山口上。这些鹫类跟随着迁移的牛羊飞翔,发现牛羊尸体就蜂拥而至,滑翔而下,将倒毙的家畜收拾殆尽。

然而,那天见到的大鸟有深褐色的眼睛,全身乌褐色羽毛在阳光下闪烁黑色的冷光,这身黑色的外表很容易将它与灰白色的高山兀鹫和棕褐色的胡兀鹫区别开来,何况高山兀鹫和胡兀鹫都不在华北、东北地区分布。

再对照鸟类图鉴,“黑色大鸟”的真实身份马上就确定了:它应该就是秃鹫,即大名鼎鼎的“座山雕”。


不速之客

中国的5种鹫类猛禽中,秃鹫栖息范围最广,西部山地和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青海南部及东部、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四川北部都有它们的身影。冬日或迁徙季节,在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云南的南部、西藏南部偶尔也会看到秃鹫。在中国,秃鹫是惟一分布于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鹫类猛禽。

秃鹫喜欢群栖,可以随着高空的上升气流长时间地翱翔于空中。它们视觉敏锐,主要是以腐尸为主食,在腐食不足时也捕捉活的猎物果腹,例如野兔、野鸡和旱獭等。

吉林的长白山有秃鹫繁殖,冬季当深山原始森林积雪覆盖、食物缺乏时,秃鹫就迁移到低山和平原人类活动频繁处觅食,有人曾经看见秃鹫在长春的新立成水库偷食鱼。

尽管众人对捕食幼鹿的秃鹫非常痛恨,但是却不能“还以颜色”。因为包括秃鹫在内的鹫类猛禽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全部被列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发现秃鹫后,保护区曾组织工作人员上山敲锣、呐喊,希望闹出动静将“不速之客”轰赶出境。但是秃鹫仗着“鸟多势众”并不惧怕铜锣鸣响,甚至当它们围攻幼鹿时,人上前轰赶它们也不躲避。它们体型硕大(高1.101.16米),站起来可以达到人的胸口,倒是人对它还会畏惧几分,只能看着“凶手”一再作案。

事实上,秃鹫在中国并不罕见,在北京就曾出现过越冬的秃鹫。2009年元旦,有人在北京十渡就曾见到过16只秃鹫,它们像披着黑色大氅的侠客飞翔于空中,有时还顶着寒风在正围观自己的粉丝们头顶上亮个相儿。冬季,个别来自中国或者来自蒙古国东部的秃鹫甚至会到我国的香港和台湾、日本以及南韩越冬,让当地的观鸟人一饱眼福。

但在其他地区,像这次一样秃鹫大肆捕猎生物的现象却几乎从没有出现过。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非常奇怪:“以前很少见的‘坐山雕’,今年冬天才多了起来,经常发现它们在附近的山头上,像一个人披了件大衣半蹲在那里。”


20100604秃鹫:从清道夫到杀手.jpg

秃鹫


谁是谁非?

猛禽除了正规的迁徙活动而外,还有一种短距离的、无定向的移徙活动,称之为“游猎”。游猎没有规律可循,全由食物分布来决定。鹫类猛禽差不多都是善于长途跋涉的游猎者。尸体本来就是不确定的食物来源,这种难以预料的食物来源决定了鹫类猛禽注定是自然界中的“流浪汉”。

保护区里养殖了700多只鹿,且冬季因为天寒地冻,草木凋零,食物缺乏,鹿的活动力减弱,尤其是幼小的梅花鹿。对于远道而来的秃鹫来讲,这里真是难得的一处合适的食物丰富的越冬地。保护区高高的山岩可以供秃鹫栖息,当太阳升起,它们就借助上升暖气流起飞翱翔。因为食物丰富,四周的秃鹫闻讯而来,最多时,有30多只秃鹫聚集在保护区,因此,缺乏抵抗力和跑动能力的幼鹿也便屡屡“失踪”而成为秃鹫的腹中之物。

朝鲜和韩国之间的三八线也是一处适合的秃鹫越冬之所。由于是军事禁地,那里几乎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每年冬天,来自蒙古和中国的秃鹫就在这里越冬。年复一年,来这里越冬的秃鹫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上百只。因为僧多肉少,饥饿的秃鹫就跑去抓家禽及猫狗吃,有时还在垃圾堆上翻捡找寻食物……最后,环境保护者与军方商议协作,由军方购买一些牛肉投食给饥肠辘辘的秃鹫们,这才解决了越冬秃鹫的“粮食问题”。

冬季时,给远道迁徙而来的饥饿的秃鹫投食动物尸体不失为一种制止“鹫食活鹿”的解决办法,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要改善我们的环境,恢复野生动物的数量。

秃鹫猎鹿的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国家林业局、河北省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08年4月中旬,中国林业科学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钱法文教授和刘冬平博士受国家林业局委托,到保护区进行了现场调研。

通过调研,钱法文教授认为,在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秃鹫可能来自内蒙古、青海和宁夏的戈壁地带。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野生哺乳动物和草原上的有蹄类动物大量减少,草原上大群牛羊散养的情况越来越少,鹫类猛禽的食物——腐尸大量减少,到了冬天,食物尤其短缺难寻。因为食物链中断,所以秃鹫只得被迫长途迁徙,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食物充足的越冬地。鹫类猛禽是天之骄子,习惯于翱翔于天空中,必须利用上升的暖气流才能飞翔,而到了冬天,北方天寒地冻,秃鹫无法利用暖气流觅食,有时风雪频繁,使得这些鹫类猛禽的生存相当艰难。

20094月后,来到保护区过冬的秃鹫相继“失踪”——它们终于熬过寒冷、食物匮乏的冬季,长途跋涉返回到了繁殖地,在那里完成它们一年一度的繁衍使命。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0年第6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