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蛙记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寻蛙记

撰文/张斌  发表于 2019年04月03日

蛙声震天的地方,一定是环境优美、没有污染。粗皮姬蛙、花姬蛙、细刺水蛙……让我们跟随作者,在被誉为“两栖爬行动物天堂”的海南岛,亲历寻蛙的艰辛与快乐。

 

海南岛是中国惟一地处热带地区的岛屿省份,其独特的热带气候造就了这里的热带雨林奇观。岛上的原始热带雨林,在20世纪50年代初约有1800万亩,但由于过度采伐和当地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影响,雨林面积大幅减少,现有热带雨林面积约990万亩,真正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原始热带雨林现在仅分布于岛内的高山大谷之中。目前,海南岛已建成尖峰岭、七仙岭、五指山、霸王岭、吊罗山等国家级热带雨林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使热带雨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在雨林中,人们可以看到高达两米多的板状气根、奇特的独木成林景观、幽深的沟谷林地、美丽的空中花园、残酷的植物绞杀等热带雨林中特有的生物现象。热带雨林是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一种特殊森林系统,林中树种繁多,附生植物密布,藤本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棕榈科阔叶植物茂盛,落叶植物极少,一年四季花果常有。由于结构复杂,植物茂盛,热带雨林也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作为地球上最复杂和重要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之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

海南岛还被誉为“两栖爬行动物的天堂”,由于地处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非常适合两栖爬行动物生活。据了解,海南岛目前发现的两栖动物有39种,爬行动物104种。其中的9种两栖动物、4种爬行动物全世界仅见于海南。最为常见的就要属蛙类了,它们分布极广,只要有水源或环境湿润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身影和蛙鸣。它们还是环境污染最敏感的方向标,污染严重的地区,蛙类必定首先销声匿迹;而蛙声震天的地方,保证环境优美、没有污染。


夜寻雨蛙收获颇丰

200511月,第6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岛召开,笔者有幸前往参加,在众多专家中,有一位与众不同,她是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老师,因为是鸟类会议,所以来的基本都是鸟类专家,而陈老师却研究两栖爬行动物,主攻方向是蛙类,此次海南岛之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考察热带雨林中丰富多彩的蛙。通过她,笔者了解到,晚上才是蛙类考察的最佳时间,因为绝大多数蛙类身上都有极好的保护色和伪装色,白天很难发现,只有夜深人静听着蛙鸣寻声而去,才能发现它们。这正好与白天的观鸟、摄鸟活动错开,笔者便主动请缨与她一起考察,夜探雨林寻蛙踪。

第一天下午,我们来到七仙岭国家森林公园,入住的酒店就坐落在森林公园边,酒店中溪流潺潺、绿树成荫,后面还有一个较大的水池和一片农田,正是蛙类最喜欢栖息的环境。我们都跃跃欲试,相约当晚大干一场。恰遇台湾的罗先生等,他们也对蛙很感兴趣,遂决定一同前往。

夜幕降临,白天树林中优美的鸟鸣声渐渐褪去,换来的是更为响亮的虫鸣和蛙鸣,我们拿着手电筒和捕捉网兴致勃勃地出发了。来到池塘边,蛙声不绝于耳,好像到处都是。蛙鸣往往是一声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让人无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距离,不过我们这里可有高手,陈老师和罗先生停下脚步,仔细聆听,不仅马上确定了蛙的方位,就连是哪种蛙都能基本辨别出来。我们先发现了一只常见的黑眶蟾蜍,它在草丛中鼓着腮帮子叫得正欢,就连手电筒照到它身上也浑然不觉,因此被逮个正着。在陈老师手中,它鼓着腮帮子,好像在发脾气,“我正唱着情歌呢,好不容易对面的妹妹看过来,就被你们破坏了”。我们在池塘边的石缝中又找到一只饰纹姬蛙,这种蛙体形非常小,只有成人拇指指甲那么大,但叫声却出奇得响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如此小的身体,竟能发出如此响亮的鸣声。

在池塘边又转了几圈,时间已到12点。睡意袭来,有些人返回了酒店,但我们几个坚定分子还是决不罢休,再去农田看看。这是一片已经收割好的稻田,田中还残留些浅水滩,是蛙最理想的栖息地。农田中的田埂泥泞而湿滑,我们一脚深一脚浅地向里走去,不时有人脚底打滑,而身边可谓蛙声震天,热闹无比,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夜深人静的傍晚,有点像身处大剧院或游乐场,蛙声此起彼伏,你叫我嚷,简直就像在大合唱。蛙声多了,反而让我们无从下手,找了好半天,结果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突然,罗先生停下了脚步,仔细聆听后,兴奋地叫了起来,“粗皮姬蛙,少见的粗皮姬蛙”,见我们一头雾水,罗先生解释道,“粗皮姬蛙是一种较少见的蛙种,外貌与饰纹姬蛙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背面皮肤粗糙,布满疣粒,有点像长了很多青春豆,而且鸣声要比饰纹姬蛙低沉些”。寻声而去,那是一片田边草丛,当我们到达时,蛙声骤停,我们只能一动不动等待着它再次发出叫声。突然叫声又起,我们几只手电筒一起向叫声方向射去,但这种蛙太小了,任凭我们翻来覆去地寻找,也毫无收获,只能与它打持久战。很快1个多小时过去了,就听罗先生喊道:“今天就算不睡觉,也一定要找到它!”真是雄心壮志啊!我却偷懒,到旁边去拍摄其他小动物了。就在这时,罗先生兴奋地大叫起来“找到了,找到了”,我们都凑过去看,果然这只粗皮姬蛙竟然躲在一片草的后面,隐蔽得极好,怪不得找了半天也没发现。此时已是晚上两点多,看着这只来之不易的小家伙,我感受到了野外考察研究的辛苦,也感受到了辛苦后成功的快乐。


发现海南特有蛙种

第三天我们来到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尖峰岭海拔1412米,位于海南乐东县与东方县交界处,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之一。陈老师和笔者决定吃完晚饭后,不随大伙乘车返回,而是沿途考察,步行回去。不过,看来今天只有我们俩了,因为几天的观鸟活动使大家都比较劳累,无法熬夜了。

吃完晚饭,我们一边寻找蛙的踪迹,一边向山庄走去。虽身处热带,但由于是在山上,晚风吹来,还是感到丝丝凉意。来到一个池塘边,这里又是蛙声一片,听这浑厚的鸣叫声,应该是泽陆蛙。这家伙可真机灵,刚才还在水塘边唱歌,一听到我们轻微的脚步声,就迅速窜入水中,不知去向,有几次我们感觉已抓到它了,捞起网来一看,还是一无所获。最后我们想了个办法,不去惊动它,而是将网悄悄地放在它身后,另一个人在它前面惊吓它,使其往后一窜,便自投罗网,无处可逃了。继续前行,在草丛中无意间发现一只非常美丽的花姬蛙,这种蛙身上的花纹犹如木纹般,非常别致,看上去有点像抽象画,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如此美丽的生灵。来到一座桥,桥下是潺潺的溪流,是蛙最理想的栖息地,溪流很浅,还有许多大碎石,我们在碎石间跳来跳去寻找蛙类。在一处水流较缓的水洼里,竟发现许多蝌蚪,真不愧是海南岛,11月中旬还有蛙类繁殖,这在北方是无法想象的。陈老师捞起一只,仔细辨别了半天,还是无法确定是哪种蛙的“孩子”,因为蛙本身就很难辨别,更何况蝌蚪,所以又将它放回水中,希望它能顺利健康地成长。就在我们准备离开小溪时,幸运之神再次来到—我们突然在水边一块岩石上发现海南特有的细刺水蛙,这可是今天最大的收获,能发现海南岛特有蛙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缓缓靠近,小心谨慎地拍摄起来,如果惊跑它,那可就前功尽弃了。还好这只蛙特别合作,在岩石上一动不动,任我拍摄,不过为了拍它,我的一只脚滑入水中,裤子湿了一大截。

雨林的夜间考察虽然让人兴奋和快乐,但也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工作,且不说树高林密,伸手不见五指,而且地形复杂,路陡湿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树根绊倒,或被树枝刮伤,甚至可能摔下山坡。夜间由于无法确定方位和路线,也容易迷路,在原始密林中迷路可绝非小事,有时甚至会付出生命代价。最大的威胁是毒蛇、毒虫和蚂蟥,就拿这次蛙类考察,我们是沿着小溪寻找,因为那是蛙最理想的栖息地,但也是蛇理想的栖息地,我们摸索着前进,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踩到或碰到蛇,后果将不堪设想。被蚂蟥吸血更是家常便饭,一般在热带雨林中遇见的大多为旱蚂蟥,体形不大,但分布很广,几乎随处可见,它们大多隐藏在树叶上或草丛中,当人从它们身边走过时,蚂蟥就会感觉到人的热量,而后“噼里啪啦”地往人的身体上落去,叮咬时它会分泌一种血管扩张剂的麻醉药,因此被叮咬的人绝不会感到痛痒,叮完后吸饱血的蚂蟥就会自动脱落,而人的伤口处却会血流不止,愈后常会留下淤血斑痕。在这次蛙类考察中,我们几乎都挂了彩,有些朋友还不止一次,很多人都是不知不觉,当看到身上已经血染一片,才知道被蚂蟥光顾过了。不过大家都是乐观主义者,认为到了雨林,如果没被蚂蟥叮过,那就等于没来。非常“荣幸”的是,笔者也被蚂蟥叮过,地点是尖峰岭的小溪边,但叮我的这只旱蚂蟥,真是个不长眼的家伙,没叮我不宜发现的腿部,而是叮在了我的手背上,还没吸上两口,就被我英明地发现了,结果自然是在劫难逃。

海南岛夜探雨林寻蛙的工作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晚上,但却给我留下了无比美好而精彩的回忆。夜深人静时在漆黑的密林中探索,让人感觉既神秘又有趣,而且还能看见许多白天看不见的生物,发现它们独特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由此深感大自然的无穷奥妙。有机会我还会再去探索这黑夜的世界,记录并拍摄那些黑夜中的生灵。

 

泽陆蛙.jpg

泽陆蛙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08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