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钻探期待中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万米钻探期待中

撰文/朱新娜  发表于 2019年04月17日

于2008年开始的中国地学史上最大的科学专项——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在默默运行3年后,于2011年进入关键阶段,包括“超级科学钻”在内的一系列关键工程都会在近期有所突破。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云南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科学钻探这个“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功能。


对于脚下这颗星球,我们了解得并不比宇宙中任何一个星球更多。“人类已经可以上到月球,但是,对于地球的勘探才仅有10公里,还没有人下去过。”就像刘嘉麒院士说的:“上天难,入地更难。”

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为目的的深部科学钻探不同于油气钻探,油气钻探不需要岩心,找到油气层即达到目的。而科学钻探的孔位一般都选在地壳尽可能裸露的结晶岩地区,并且要求采取完整的岩心,必要时还要进行相关的测井工作,比如对地温、地质结构测量:钻杆把地下物质取出来,在打出的钻孔里,研究人员可以把探头送下去,并借此观测几千米以下的地层状态,甚至还可以通过拍照获取地下资料。

“要想把几千米深的岩石完完整整地取上来,是相当不容易的。”刘嘉麒告诉记者。由于结晶岩石比较坚硬,钻头在深入地下后,平均每深入100米,温度就会上升1℃,要在高温(150400℃)、高压(100150MPa)状态下进行工作,钻头的材质通常为金刚石,而且,到达孔底部的钻头和探测设备都要耐高温、耐高压。刘嘉麒说:“在地表,我们看起来相当坚硬的钢钻,到了几千米的地下就像面条一样。”为了控制这根儿“面条”,工作人员每次打钻都必须测量井深和井斜。每打三四米之后,就需要把钻杆提上来取出岩心,再次下钻之前,还需测量钻孔有没有打偏,如果偏了就得想办法矫正。

在借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地质工作者创造出的一套先进的深孔钻探技术体系,采用独创的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效率提高近一倍,岩心采取率达85%;像食肉动物牙齿形状的钻头解决了地层坚硬、扩孔钻进效率低、钻头和钻具磨损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201111p58_f1.jpg

深部探测专项部署图

7个钻探点分别为:1.金川铜镍硫化物矿集区;2.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3.云南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4.山东莱阳盆地南/北板块边界;5.于都-赣县矿集区;6.铜陵矿集区;7.庐枞火山岩盆地

 

解决最紧要的问题

38亿年古老的华北克拉通到2500万年前新崛起的喜马拉雅山,辽阔的疆土之下,将是怎样一番天地呢?

我们脚下的地球,充满活力,地球内部岩浆伴随地壳运动上升,喷涌而出,呈现奇特的地貌。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熔融物质都能到达地表,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停留在某种深度,冷却变为火成岩。岩浆在深处结晶时,不断地排出某些元素,而富集另一些元素,其组成部分被重新分配,形成不同的矿产资源。如果说岩浆是金属元素最初的携带者,就意味着越往地球深处金属矿物可能越多。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现在矿产资源的平均勘探深度仅为300500米。“总有些声音称我国资源匮乏,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现在我们找的资源只是皮毛。”刘嘉麒说:“即便我们对矿产资源勘探的平均深度可以到达1000米,那么获得的矿产不知道要多出多少。”

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成立之初,“大陆科学钻探选址和科学钻探实验”项目组的专家根据已有资料,精心挑选了5个区域开展钻探选址研究,它们是中国地质关键问题的缩影:金川铜镍硫化物矿集区是我国最大的镍、铜、钴、铂族金属基地,也是世界巨型矿集区之一,在此开展科学钻探,将益于了解矿产资源集聚区的成矿背景、成矿条件和深部找矿前景;山东莱阳盆地地处华北与扬子板块的边界,在此获得的深部地质资料,将揭示造山带构造演化与盆地发育之间的关系;东部矿集区(于都-赣县矿集区、铜陵矿集区、庐枞火山岩盆地及矿集区)是地壳浅层金属巨量堆积的特殊地质单元。岩浆作用深部过程和矿集区成矿有着怎样的关系?矿集区深部是否存在大型、超大型矿床?这些疑问都期待着深部钻探数据。

作为“万米钻探”首选靶区的西藏罗布莎,是中国最大的铬铁矿。铬是一种有光泽的金属,铬铁是生产不锈钢不可替代的原材料,在我国一直是短缺矿种。世界上原生的铬铁矿床有两种:层状铬铁矿床产于前寒武纪的大型层状镁铁-超镁铁侵入杂岩体内;豆荚状铬铁矿因断续出露豆荚状而得名,主要产在显生宙造山带的蛇绿岩中。我国发现的少数几个铬铁矿都属于豆荚状铬铁矿。研究罗布莎超镁铁岩体的深部变化和矿物组合,将有望了解蛇绿岩铬铁矿的成矿机制和找矿标志,此外,对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研究也具有特别意义。

“之所以选择这7个地方,完全是量米下锅,解决最紧要的问题。”刘嘉麒说:“西藏罗布莎有铬铁矿,而腾冲是火山区和构造区,在这里打钻可以把地质结构搞清楚。”云南腾冲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的前缘,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最复杂、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对这一地区开展科学钻探实验,有望帮助科学家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火山喷发的原理。刘嘉麒说:“汶川往南延伸就到腾冲了,腾冲今年也发生了地震,研究地震就要研究地质构造,光靠地表的工作是不行的,一般来说地球物理学的方法也能得到一些信息,但往往分辨率不够,另一方面获得的答案是可以多解的。最后解决问题还是需要知道是什么物质。”

201111p58_f2.jpg

【左上】罗布莎科学钻探现场;【右上】从罗布莎科学钻探预导孔取出的岩心;【下】罗布莎科学钻探开钻以来,受到了国际地学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慕名到罗布莎考察,其中包括英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埃及和瑞典等国科学家。

 

研究地震,现在人类已经有了很多方法:用地震波测定地震的大小和地点,模拟理想状态下的断层破裂和地面震动,还可设计出足以抵御近震的房屋等等。但想要真正了解地震,还需要有关地下深部断层的受力情况和演化进程相关的基础数据。只有知道了断层滑动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特征,才有可能预测断层的破裂时间。对于地震后断层如何演化以及是否会再次造成地震等问题,我们一无所知。如果能寻求到一些特殊的地质特征,将孕育地震的断层与缓慢释放应力的断层区分开来,对于地震预测将具有特别的意义,而科学钻探将为此提供最直接的研究材料。

“我们已经确定了在哪儿打钻,第一钻设计两千多米,先打一钻看,然后根据情况,再来研究第二钻在哪儿打。”在谈到腾冲科学钻探进度时,刘嘉麒说:“我们预计把地层程序都打通,甚至看看下面有没有岩浆,根据现有的地球物理的信息,地下7公里深的地方可能有岩浆房,虽然打不到,但根据其他的地热资料我们可以推算出来。”

开展科学钻探,寻找科学的数据,只是“挺进地心”的第一步。随着项目深入,或将有更多的钻孔助力地质学家控制区域地质结构和深部物质,伴随“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等其他8个项目的发展,这5个区域几千米以下的地质结构将浮出地平面。而这仅仅是“点”,要使中国主要区域地下4000米变得“透明”,必须汇点成面,那还需要将科学钻探实验扩大到更广阔的地域。届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立体的地下中国。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1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