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貌似“意识不能控制”的行为现象:某人讨厌他的领导又不能承认,看到领导远远过来,心里想着要毕恭毕敬地给领导开门,可手却不受控制似地狠狠把门撞上,似乎要阻止那个心里讨厌的人接近自己,之后却为得罪领导而懊恼不堪。而所谓“口误现象”就更加直白地把某些“想说又不能说,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表露无疑:某主持人劳累一天,晚上还要主持一个重要会议,自然是恨不得早些休息,但又迫不得已强打精神。没想到大会开幕式上他居然把“本会议正式开始”说成“本会议正式结束。”其中的意思不必多解,当事人只恨自己“身不由己、口不由心”,懊恼自己大脑短路。
精神分析史上有位著名患者,身为德高望重又严谨端庄的老夫人,其梦境却令人惊骇:她化身劳军女郎,与多个年轻男子呓语表示自己“愿为国家将士做出贡献”。醒来后又连连否认有那种侮辱自己的意愿。
想想人这种社会动物不禁感慨:习惯了带着面具在规矩中周旋的人们,偶尔借“无意识行为”暴露本性,倒把自己吓了一大跳。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在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眼中,人类的意识结构中,可直接觉察和控制的部分(名为意识)只占不到10%,一个贴切的形容即“冰山一角”。而不可觉察与控制的潜在部分(名为无意识)却占到90%以上,相当于冰山沉没在海洋中的绝大部分,虽然我们平时看不到,甚至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但它们对我们行为的控制力量却大得惊人。正如泰坦尼克号上的船员看见远处漂浮的冰山就立刻减速了,但还是避免不了撞上比裸露部分大得多的水下冰体。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感觉不到,不代表没有影响。这个道理在无意识领域尤其适用。
“无意识充满了非理性的冲动和欲望,而它还在以绝对优势控制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弗洛伊德这种惊世骇俗的理论震惊了标榜理性、智慧,与动物有本质区别的人类。“人类不是本能欲望的奴隶!”“人们有权利并且有能力理性地选择和控制生活!”——反抗之声接踵而至,从现在的科学进展来看,或许弗洛伊德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当时的研究方法“释梦”“口误分析”等也不够科学。但百年过后,可以告慰弗洛伊德在天之灵的是,现代心理学能够证明:“无意识”现象确凿存在。
一些可靠的证据
1986年由英国心理学家威斯克兰茨报告了一例“盲视”病例:病人DB在14岁时,每周发生一次剧烈头疼,左侧视野伴随出现一块椭圆型暂时失明。之后由于头疼愈发剧烈,医生切除了其脑部的病变血管,头疼立即停止了,但是,DB的左眼彻底失明了。更为奇怪的是,DB的左眼并非真的失明,经观察发现,他能够清晰定位处于他的盲视区内的物体。比如,尽管看不见,但他能够正确地握住别人伸出的手,而且能够猜出他看不见的条状物体正在做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其猜测水平几乎和正常人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正确率远高于随机水平。而DB却说他确实看不见左侧视野中的任何东西,之所以能成功完成任务完全是因为猜测。
而另一项英国心理学家马歇尔的研究则针对“单侧空间忽视病人”的无意识知觉。单侧空间忽视(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USN)是常见的行为认知障碍之一,其特征为脑部一侧受损,导致另一侧肢体知觉缺失,不能注意到对侧视觉、听觉、触觉,甚或嗅觉的刺激,同时伴有空间定位等行为能力的异常。在马歇尔的实验中,被试的病因是右大脑受到损伤,以至于病人常常忽视左侧的刺激:如他们只吃盘子右侧的食物,只在右半张纸上画画。在呈现给他们一张左侧房子失火、右侧房子安然无恙的图画时,他们完全不能注意到左侧房子下的火焰,而是认为两个房子是一模一样的。但如果让其选择一个房子居住的话,他们却会“很聪明”地选择右侧的房子。这表明,火焰虽然不能被其觉察,但是确实影响到了病人的判断和选择。
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产生知觉,并且这种这无意识知觉明显影响了行为。这不但证明了弗洛伊德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水下冰体无意识”,还说明人的直觉看起来似乎没有道理,但有时却可以很准确,无意识的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生存。“跟着感觉走”并不是虚妄之语。
同样,无意识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记忆。美国心理学家雷伯等人在内隐学习(无意识学习)的实验中,让被试学习根据某人工语法规则产生的字母串,之后再给被试一些未学过的,根据相同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让被试识别这些字母串是否符合先前的语法规则。结果证明:即使在不能有意识地、明确地知道这些规则时,被试还是能准确判断这些新的字母串是否符合规则。而在语法规则较为复杂时,内隐学习和记忆比直接告知被试这些字母的规则更为有效。这也就说明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个人即便不知道任何语法知识,却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重复的学习,已经把语言规律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即便你并不知道这些规律具体是什么。
而对失忆症患者进行的一系列无意识记忆实验则更加有趣,心理学家让失忆症患者回忆刚刚学习过的一系列单词,结果成绩远不如常人。可如果改用“词干补笔”(提供单词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适当字母组成有意义的单词)测试患者的无意识记忆量,其补笔后不知不觉再现所学单词的概率却几乎和常人一样。说明失忆症患者虽然正常的外显记忆(有意识记忆)很差,但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仍旧保持正常,只不过他们着实不知道自己记住的东西是什么。
无意识记忆的现象在广告学上应用甚广,广告商之所以花巨资投放几十秒的电视广告,要的并非是受众在匆忙一瞥之后回忆出商品的样子和名称,而是顾客去超市采购时,不知不觉地选择那些有“熟悉感”的商品。顾客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受了广告的“无意识催眠”。另一些研究则指出了无意识记忆相比有意识记忆的优势,比如,在学习时大脑加工的深度浅、记忆负荷大、学习后有干扰等因素都会明显影响有意识记忆效果;而它们对无意识记忆的效果则无明显的影响。所以,即便广告时间短,接下来还有连续剧干扰,受众并不认真看,看完广告后很久才去商场采购,也不大会影响广告的无意识记忆效果。
想让无意识记忆发挥作用,惟一的要点就是在回忆测验时所用的感官通道应和学习时所用的感官通道保持一致,如学习时是用眼睛看着学的,回忆时却改成了用听觉判断正误,那么无意识记忆就会大打折扣。看来,如果你想让英文听力考试的成绩有所提高,只看书的效果恐怕是不大好的。
巧用无意识现象
既然无意识功能那么强大,那人类就应对平常容易忽视的无意识现象善加利用。了解无意识现象能够帮助我们“察言观色”,知人所不知。人有时会撒谎,有时会掩饰,甚至人们都不一定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有时人们想的只是“应该那样想”而已;但无意识的表情和动作很难控制,这些自然而然地将人们的心思暴露出来。历史上,有些侦探曾这样总结:人谈到过去时眼球大多往左转,说到未来、计划和创造时眼球则向右,这些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比如,如果一个嫌疑犯在对经历撒谎,他虽可以依靠理智和意识将语言组织得很有逻辑,但有经验的侦探还是能通过他的眼睛判断出他是不是在撒谎。
出于社交需要,我们常会有意识地做出笑的表情,以取悦他人。无意识控制的真心微笑,在嘴角肌肉被牵动的同时眼周肌肉也会动作,产生笑纹;而有意识装出来的微笑则僵硬的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可以轻易判断。如果对别人表示接纳,通常有张开双臂展现怀抱的动作,相反,嘴上虽然接受对方,双手却紧紧环抱于胸前,也可知这个人在做防御姿势。了解了这些,你能否判断出你面前的这个人是真心喜欢你,还是假意奉承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妨试着解除自己对无意识的过分压抑,通过分析梦境和无意识举动不断探索真实的自己,让一部分无意识浮出水面,成为可见的意识。
请 登录 发表评论